2018-2019学年苏教版必修三 种群的数量变化教案
2018-2019学年苏教版必修三   种群的数量变化教案第1页



科目:生物 教师: 授课时间: 第 周 星期 年 月 日

单元(章节)课题 第三章生物群落的演替 本节课题 种群数量的变化 课标要求 1、列举种群的特征。

2、联系实例说明估算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

3、尝试用样方法调查周边地区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并根据所得数据进行准确计算,作出合理的分析和判断。 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1. 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 阐述种群数量增长的种类和特点。

能力目标:

1、通过讨论细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2、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意识到人类活动对生物的影响,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生物必修3的第四章第2节,在第1节课中已经介绍了种群的一些基本特征,而其中最基本的特征是种群密度,与种群密度密不可分的是种群的数量,在第2节中,就对种群的数量变化进行了探讨。同时种群数量的变化与种群所生存的环境条件,如天敌、食物等有着很大的关系,因而为第3节群落的引出作了铺垫。本节,在新课标中具体内容标准是: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通过实例来说明如何建构种群增长模型,通过建构的数学模型来解释种群数量的增长,这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并且详细讨论了种群增长的两种方式的产生条件及特点等:在理想环境中,种群增长呈"J"型曲线;在存在环境阻力的情况下,种群增长呈"S"型曲线。种群数量变化除了增长以外,还存在波动、下降等其他形式。本节最后分析了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各种因素,意在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及正确的资源利用意识。 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主要是以探究构建数学模型为主,因此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数学功底。本册为高中必修3第4章的内容,对象是高二或高三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对这样的数学模型构建来说还是较有能力能够把握的,最多需要一些小小的提示。因此,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探讨活动,而不用为他们讲解太多。对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几种形势则较易于理解。同时,也需要学生对上一节课的知识掌握比较充分,才有利于这节课的进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教学难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S"型曲线可能的制约因素。 提炼的课题 种群数量变化特点 教学手段运用

教学资源选择 教材,练习册,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个性化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