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科学取向教学论指导下的元素化合物课型教学设计
--以选修五第三章第三节《羧酸酯》第一课时为例
一、教学设计理念
本节教学设计基于科学取向教学论的理论指导,针对本节教材内容与学生学习能力起点、教学目标(终点)等进行任务分析,力图帮助学生在获取有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等知识的同时建立学习系统有机物的认知图式,通过类比、迁移等训练发展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和认知模式。
二、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选取了乙酸和乙酸乙酯作为羧酸和酯的代表物,为了避免重复,采取了"复习与提升"的编写策略,通过 "科学探究"复习了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而乙酸乙酯水解的学习是通过"科学探究"探索在不同介质和条件下的水解速率来完成。既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倡的探究性学习方式,又深化了学习内容及化学不同分支(有机化学与化学反应原理)之间的联系。通过资料卡片栏目等提供丰富图片联系实际,让学生感受身边的羧酸和酯,提高学习的兴趣。
学生情况分析:
在初中化学中,学生已知乙酸为酸性物质,但是没有从电离角度给予本质解释。在必修阶段,学生认识到乙酸中含有羧基,但是没有从官能团上升到物质分类高度,没有认识羧酸类物质的结构和性质,没有真正建立有机物的分类观。
( 1) 不能从物质分类角度深刻认识羧酸具有酸的通性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许多学生虽然知道羧酸具有酸的通性,但是却不能顺利书写羧酸类物质与金属、金属氧化物、与碱或无机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有的学生虽然了解乙酸、碳酸和苯酚的酸性强弱不同,但也不能完全理解比较三者酸性强弱的实验的原理。学生不太清楚羧酸的酸性也是由于电离出的 H+造成的。从结构上来说,-COOH 中的 H是可以电离的,而烃基中的 H 是不能电离的。认识到这一点,学生书写羧酸与上述各物质间的化学反应便不再困难。可见,学生在认识有机酸与无机酸的本质问题上,还是存在障碍的。
( 2)不能从化学反应原理的深度来正确理解酯化反应的可逆特点
酯化反应也是可逆反应,也存在化学平衡。如何在反应中提高产物酯的产率? 如何提高酸的利用率? 如何从产物中高效地分离出酯类产物? 这些问题既是课本实验问题的延伸思考,其实也是工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对于促进学生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