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突破(二) 化学与传统文化的分类专练
类型1 传统文化涉及的物质及其变化原理
1.(2019·石家庄质检)央视栏目《国家宝藏》不仅彰显了民族自信、文化自信,还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中的绿色颜料铜绿,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
B.宋·《莲塘乳鸭图》缂丝中使用的丝,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C.战国·"曾侯乙编钟"属于青铜制品,青铜是一种铜锡合金
D.清·乾隆"瓷母"是指各种釉彩大瓶,其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
D [铜绿的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A项正确;缂丝中使用的丝主要成分是蛋白质,B项正确;青铜是铜锡合金,C项正确;釉彩大瓶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D项错误。]
2.(2019·福州质检)以下成语本意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百炼成钢 B.刻舟求剑
C.木已成舟 D.暗香浮动
A [百炼成钢的原理是热还原法冶炼金属铁,为氧化还原反应,A项正确;刻舟求剑涉及物理变化,B项错误;木已成舟只是物质形状的变化,没有新的物质生成,则是物理变化,C项错误;暗香浮动是指花散发的香味扩散到空气中,为物理变化,D项错误。]
3.(2019·试题调研)宋代《本草图经》中记载:"取此一物,置于铁板上,聚炭封之。囊袋吹令火炽,其矾即沸流出,色赤如融金汁者,是真也。看沸定汁尽,去火待冷,取出按为末,色似黄丹,收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文中"矾"的化学式是FeSO4·7H2O
B."色赤"的物质可能是Fe2O3
C."矾"受热分解时硫元素都表现氧化性
D.可通过焰色反应区分"矾"和朴硝(Na2SO4·10H2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