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檀》
1课文出处:《伐檀》出自"魏风"。"魏风"即魏国的诗。春秋时期的魏国,其地在今山西芮城东北一带。当时魏国是一个小国,土地贫瘠,加之君王昏庸,劳役很重,征税又多,奴隶们负担过重,难以为生。《淮南子·人间训》引魏文侯语:"民春以力耕,夏以强耘,秋以收敛,冬间无事,又以伐林而积之,负轭而浮之河,是用民不得休息也,民以敝矣。"
2范读全诗,请学生注意字音及通假字。
投影注意以下字的读音,并且勾画出本诗中的通假字:
河之干涟猗不稼不穑三百廛不狩不猎县貆河之漘三百囷县鹑不素飧
通假字:
寘通"置"县通"悬"
3学生自读,熟悉课文。
4齐读,读出节奏。
5提问:本诗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句式长短不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多种句式。这样的句式可以更好地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板书:
句式丰富
6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请同学们根据书上的注解,两人一组将诗的意思译为现代汉语,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明确:《代檀》是一首伐木者之歌。一群伐木者在河边给奴隶主砍伐檀树造车,他们一边费力地砍啊砍,一边联想到奴隶主既不种地也不打猎,却占有大量的财富,过着不劳而获的寄生生活,不由得非常气愤,于是唱出这支歌,对剥削者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发泄了强烈的不满。
请一学生起来朗读,要求读出感情。
7讲解本诗的艺术特点。
提问:同学们在朗读中发现这首诗除了句式丰富外,还有什么特点?
明确:全诗三章,各节之间句数相同,句式一致,相同位置的句子中绝大多数的词语也相同,只更换了几个关键词语。
(让学生把这些词语找出来)
"伐檀""伐辐""伐轮"
"三百廛""三百亿""三百囷"
"县貆""县特""县鹑"
提问:这样更换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
明确:"伐檀""伐辐""伐轮"的更换反映了伐木者劳动的繁重与艰辛。(假如只有第一章,没有二、三章,只有"伐檀",没有"伐辐""伐轮",则不能更好地突出这种繁重与艰辛。从这些词语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伐完檀还要伐辐,伐完辐还要伐轮;他们干完了这个干那个,干完了那个干这个;干啊,干啊,他们总有干不完的活,流不完的汗,吃不完的苦,受不完的罪,就这样含辛茹苦,日夜操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到头来还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这样的日子,这样的生活,怎能不叫人度日如年?)
"三百廛""三百亿""三百囷"的更换,有力地突出了统治者无偿占有劳动成果的数量之大。他们占有了三百廛,还不满足,又占有了三百亿;占有了三百亿,仍不满足,又占有了三百囷。什么叫贪得无厌?这就是。这样,诗歌就淋漓尽致地揭露了统治者的贪婪的本性。
"县貆""县特""县鹑"的更换十分形象地突出了统治者占有劳动者劳动成果的品种之多。他们拼命攫取劳动者的劳动成果,简直无所不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