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第1课时)
课型:新授 共2.1课时
一、认知学习目标:
1.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2.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3.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教学方法:1.朗读法。 2.讨论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二、预习成果展示:
1.作者介绍: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家、 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他领导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气象研究所和首批气象台站,并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地学系,成为当时培养地学英才的摇篮。 2008年与袁隆平、茅以升等一起获评"中国十大科技传播优秀人物"。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连翘(qiáo) 衰草连天(shuāi) 萌发(méng) 翩然(piān)
销声匿迹(nì) 风雪载途(zài) 簌簌(sù) 刺槐(huái)
三、 课堂学习研讨: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略)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声屏播放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分头筛选信息,然后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请最先完成的同学举手示意,教师为学生计时。历时最短的十位同学决出之后,教师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最后选出历时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学,授予他"阅读小标兵"的称号。
教师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