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人口合理容量》教学设计
霸州四中 介卫卫
(一) 设计思路
本节课按照高中地理课程基本理念及我校课改精神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了"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体现了我校"教为学服务"的办学理念。本课教学在重视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同时也重视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体现出"情商与智商和谐发展"的新课程教学理念。本节课的教学流程是学科特征与我校《新知讲授课》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预习认标-观察学习-转化练习-测评调控-梳理反思)的有机结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适当的改变了课本内容顺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等。
(二) 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1、 课标分析
课标要求:"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课标解读:对于这个标准我的理解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学生能够说出"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
②能够正确辨别和理解"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及联系。
③能够简单分析出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
④能够认识到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支持力有一个限度,人类活动如果超越这一限度,就会造成种种环境问题。
⑤能够分析、比较一些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差异,明确这两个概念对社会发展的指导意义。
⑥学生能够体会"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这两个概念所蕴涵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逐渐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人口合理容量"是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环境承载力"则是仅从自然资源角度估算的生物生理性容量,即把人均消费水平压缩到最低情况下的最大人口容量。显然,人口的合理容量要小于环境承载力所指的人口规模。资源的开发利用潜力是随社会生产力和科技水平的发展而不断提高的。而资源的消耗还与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消费水平紧密联系,这就决定了环境人口容量受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口、社会生产和生活消费水平等因素的影响。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支持能力有一个限度,人类活动如果超越这一限度,就会造成种种环境问题。人类如果想要可持续发展,就应该追求达到"人口合理容量"这一长远目标。
2、 教材分析
本节是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的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的第二节。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主线之一,人口、环境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要素。因此,本章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全面的了解人地关系这一人类关注的永恒话题,为以后相关内容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章用一节的篇幅阐述了"人口合理容量",重点说明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口观。"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是初中地理课程没有出现的专业术语,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分辨这两个概念,目的是要学生对人口、环境有比较深层次的理解。"人口爆炸" 世界人口在增长,而且增长速度不断加快。因此,人们自然地关注人口增长与地球承载能力的关系问题。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地球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显然,承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人类的活动必须保持在地球承载力的极限之内。为了估算环境承载力的大小,通常用环境人口容量这个指标来衡量。环境人口容量表示环境能够容纳、抚养的最多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也称为适度人口,它是建立在环境人口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