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粤教版必修一 离骚 教案2(1)
2017-2018学年粤教版必修一 离骚 教案2(1)第1页

《离骚》节选

点击目标

1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通过鉴赏重要语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锁定重难点

重点:

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2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难点:

1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教与学互动设计

⑴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屈原(约公元前 340 --约前 278 年),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战国末期楚国人。他一生的活动主要在楚怀王和楚襄王时期。他出身于贵族家庭,曾受到怀王的信任,担任过左徒、三闾大夫等官职,"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参加过起草宪令和从事外交活动。他学识丰富,"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具有远大的理想,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任用贤才,对外主张联齐抗秦。但他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和谗害。怀王不辨忠奸,听信谗言,疏远了屈原,把他放逐到汉水以北。后来,怀王受秦国欺骗,客死于秦。顷襄王继位后,屈原曾被召回,但不久又被放逐到沅、湘一带。这时候的楚国,内政腐败,外交失策,日益走向衰败,公元前 278 年秦军攻破楚国国都郢。屈原痛心于祖国陷入败亡的绝境,自己的政治主张又不能实现。他满怀忧郁和悲愤,大约就在这一年的阴历五月初五日自投汨罗江(在今湖南省境内)而死。后人为了纪念屈原,就在每年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划龙舟、吃棕子,渐成习俗。屈原的家乡秭归从唐代就有屈原祠、屈原墓,二十世纪 70 年代末,因葛洲坝蓄水,屈原祠已经搬迁,几年后又因三峽大坝蓄水而迁坟迁祠。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巨大成就的诗人,他留存下来的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这些作品揭露了统治集团的腐朽和罪恶行径,表现了自己进步的政治主张,表达了自己热爱祖国的感情和坚贞不屈的精神。屈原的作品是在楚国民间歌谣的基础上发展创造出来的,突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格式,作品中采用了大量的神话传说,想象丰富多彩,文字华丽,充满着浪漫主义的精神,这是一种独特的诗体,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后人称为"楚辞",又称为"骚体",它在诗歌发展的历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屈原的全部作品都收入西汉末年刘向所编的《楚辞》一书。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宋代洪兴祖的《补注》、朱熹的《楚辞集注》、清代蒋骥的《山带阁注楚辞》,是比较通行的注本。

⑵基本解读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楚辞》中的重要作品。它是一篇自叙性的抒情诗,写于屈原被楚王疏远之后。作者在诗中申述了自己远大的政治理想,批判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自己对理想的积极追求和对反动势力毫不妥协的斗争精神。全诗共 373 句, 2490 字。它结构宏伟,语言优美,构思奇特,辞采绚丽,是我国古代最早的长篇抒情诗,被称为诗家的绝唱。

对于诗题"离骚",从西汉司马迁以来就有不同的解说。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指出:"屈平疾王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这一段话对屈原作《离骚》的原因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