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
重点、难点
1.主要是讲授第1则、第2则选文。
2.引导学生领会孟子以寓言说理的妙处。
3.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孟子宣扬的"王道"学说的基本内涵。
4.学习和掌握加点的重点字汇:河内凶 弃甲曳兵而走 直不百步耳 数罟不入洿池
餍酒肉而后反 蚤起
选文解读
跟《论语》相比,《孟子》文章的闪光点之一,是用寓言来说理。那么什么是寓言呢?一般认为,寓言是带有劝喻或讽刺性质的故事,往往是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或者训诫;寓言通常都含有比喻的性质,就是说,寓言的寓意和用来寄托寓意的故事之间通常具有类比的关系。但是事实上,先秦有不少寓言作品,从整体上说并不具有这种比喻的性质。
第1则选文是梁惠王跟孟子的一番对话。梁惠王(前400-前319)也就是魏惠王,战国时候魏国的国君,魏武侯之子,公元前369年到公元前319年在位。他在位时期,魏都从安邑迁往大梁(今河南开封),所以魏也被称为梁。梁惠王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这是向孟子表明自己的善政。"尽心"就是为别人用尽心思。尽心国事,这应该是善政吧。梁惠王是怎么尽心的呢?他说:"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河内",指魏国黄河以北之地;春秋战国时期以黄河以北为河内,黄河以南为河外。《孟子》多次提到"凶年",比如:"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孟子·梁惠王下》)梁惠王举出的善政就是:河内闹饥荒,就迁移那里的百姓到河东去,并且把河东的粮食调送到河内;河东闹饥荒,就迁移那里的百姓到河内去,并且把河内的粮食调送到河东。让梁惠王不解的是:"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看一看邻国的政治,没有人像自己一样为国事用尽心思。可是邻国的百姓不更加少,自己的百姓不更加多,是什么缘故呢?他实在是搞不明白。且看孟子是怎么回答的:"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他用打仗来打了个比方。"填然鼓之"是说击鼓让战士进攻。古代作战,击鼓进兵,鸣钲则止。"填然"形容声音巨大。"兵刃既接"是说已经开始交战,"兵刃"指刀剑戈矛等兵器。"弃甲曳兵而走"是说士兵丢弃了护身衣,拖着兵器逃跑。这六个字写了三个连续的动作,使逃兵的形象无所遁形。接着再交代一句:有的跑了一百步以后停了下来,有的跑了五十步以后停了下来。这更使得士兵逃跑的群像历历在目。孟子提出来的问题是:拿自己逃跑了五十步来笑话那些逃跑了一百步的人,那怎么样呢?梁惠王回答:"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直"是副词,意思是只、仅仅。梁惠王还算是个明白人,知道逃跑五十步也是逃跑,跟逃跑一百步没有本质的差异。梁惠王既然承认了这一点,孟子接下来就对他当头棒喝了:"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这句话悄然显示出,梁惠王的政治跟邻国的政治,不过是五十步和一百步之差而已,所以根本就不要期望百姓多于邻国。要想达到自己期望的目标,就要做根本的工作。那么,这根本的工作是什么呢?孟子一一给梁惠王道来:第二单元《孟子》选读[]一、王好战,请以战喻"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不违农时"是指役使百姓不违背农作时令、不妨碍农业生产。如果春耕或秋收时节勒令百姓大兴土木或行军作战,那就违背了农时,妨碍了农业生产。只有不违农时,才能使百姓专心从事农业,才能使粮食产量提高,这样谷物就吃不完了。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