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物质的构成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入门课程。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离不开科学的学习过程。科学的核心是探究,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因此,本节教学活动的设计理念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让学生亲历一个全新的探究过程。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第二章中学习了有关细胞学说的知识以后,从更深得微观层次上去认识物质的本质,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分子观和分子运动观,并用以解释物质三态转变的实质和物质的某些特性。分子是化学基本概念的组成部分,在教材中处于重要地位。本节内容对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物质结构方面的知识至关重要。
〖学生学情分析〗
通过学习,学生已初步接受了自然界组成有明显的层次结构的观念。但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分子的抽象定义接受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要从宏观世界走向微观粒子,需要一个过程。因此,要让学生经过多次的分组实验、自主探究;教室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并进行全面观察和总结,并借助多媒体演示,让学生建构对分子的正确认识。而学生在本节课之前,并须有一定的动手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 理解分子之间存在空隙,能列举反映分子之间有空隙的证据。
3、 能用事实说明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固体和液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得多。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节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描述和解释现象的综合能力,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通过积极参与,培养学生探索微观世界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在科学探究中的合作和交流精神,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意志品质。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分子运动论的有关内容
教学难点: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教学策略与手段〗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分子的抽象定义接受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要真正在他们头脑里建立分子的概念,需要一个过程。本节采用实验探究方式,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仔细观察进行自主探究、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而教师只是一个好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多采用对比或比喻的手法,使学生的认识更形象。在本节课中应尽量体现学生的实验探究水平、观察、分析能力。
〖课前准备〗
分组:学生每四人一小组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方糖、碾碎的方糖、放大镜、烧杯、量筒、滴定管、水、染红的酒精、针筒、黄豆、芝麻
教师准备:学生分组实验器材一套、CAI
〖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