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岳麓版必修二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教案
2018-2019学年岳麓版必修二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教案第1页

课 题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第13课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课程标准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2、以我国近代报刊、影视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3、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列举近代以来西装、中山装和旗袍的出现,列宁装的盛行,四大菜系的形成与西方饮食文化的传入,西菜西点的盛行,居室建筑与家具的变化等物质生活变化的史实;描述婚姻观念与婚丧礼仪等社会习俗的变化;从经济发展、思想观念、外来文化影响、法令规范等方面,探讨影响人们物质生活、社会习俗变化的社会因素。

过程与方法:采取学、思、论、导四步教学法。即自学,深思,讨论,点评诱导。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时代背景的分析,从出行方式、思想观念、经济发展、同世界联系等方面归纳交通通讯工具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重点难点 重点: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难点: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   比较法、资料收集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学案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集体教案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衣食住行作为社会文化的载体,展现时代特有的精神风貌。进入19世纪中期,随着鸦片战争后西方侵略者来到中国古老的土地,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汇扑面而来,新的事物和新的思想观念冲击着中国的社会生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当时中国的社会生活的变化吧。

【教学过程】

一 、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

(一)物质生活的变化(衣食住的变化)

 1、衣:鸦片战争后,西式服饰传入中国。中国传统的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成为近代社会特有的景观。中国出现服饰改良(先民间、后官府),产生中西合璧的产物--中山装和旗袍。

 2、食:鸦片战争后,西餐在通商口岸流行,成为上层社会的一种时尚。西式的糖、烟、酒、饮料,逐渐为普通百姓所接受。

 3、住:鸦片战争后,西式建筑在租界地区出现。近代民居最普遍和最典型的是居住大院和中西合璧的里弄住宅。一些买办、资本家和达官显贵纷纷仿造花园式洋房。

(二)社会习俗的变化

1、"断发"与不缠足运动--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①"断发"洋务运动期间,中国留学生纷纷"改装去辫",这是对中国文化传统的一次冲击;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剪辫通令》,从此革除了男子结辫陋习。

 ②不缠足运动:清政府曾多次下令废除妇女缠足的陋俗,但屡禁不止。维新变法期间,维新派倡导女权运动,不缠足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直到20世纪30年代,女子才不再缠足。

2、礼仪的革新

  辛亥革命对礼仪的革新意义重大,体现了民主共和精神;新文化运动对礼仪的革新着重表现在新道德的建设上。

 ①交际礼仪的变化--用鞠躬、握手代替跪拜、作揖等礼节,用同志、先生等称呼代替大人、老爷等称呼,显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

 ②婚俗礼仪的变化--新文化运动及国民大革命推动了婚姻的变革进程,倡导婚姻自由是新式婚俗的基本内容;但这一习俗的变化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层及官宦人家。

 ③丧葬礼仪的变化--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文明、卫生、简洁的丧葬习俗引起国人注目。

(三)大众传媒的发展

1、报刊

(1)19世纪初,中国出现近代中文报刊。

(2)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中国民众开始有了新闻观念。。

(3)1872年创刊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

(4)从维新运动时起,报纸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武器。戊戌变法期间的《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以及新文化运动期间的《新青年》等发挥着制造舆论、唤起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

(5)新文化运动以后,阅读报刊成为民众生活组成部分。

(6)社会各阶层民众普遍欢迎的是各类通俗报刊,如《小说林》、《月月小说》、《绣像小说》、《新小说》清末四大小说期刊。

2、电影:

(1)19世纪末,电影传入中国。

(2)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成功的电影《定军山》,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诞生。

(3)1913年的《难夫难妻》是中国第一部故事影片。

(4)1931年摄制的《歌女红牡丹》是中国第一部有声片。

(四)交通运输的发展

1、陆上--铁路运输的发展

①1876年,英国创建第一条铁路--淞沪铁路;1877年由清政府以28.5万两白银赎

回拆毁。

②1881年,中国自建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1887年延至津沽;但准备续办津通

铁路时,引起争论。

③1888年,第一条宫廷铁路--"紫光

④甲午战后,列强激烈争夺铁路修筑权。一方面迫使清政府放弃修路自主权;一方面也促使清官员认识到修路的急迫。修更多的铁路成为中国人救亡图存的强烈愿望

⑤1909年,中国工程师詹天佑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建成通车,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

⑥1911年,全国铁路半数以上由外国修筑并控制。

⑦民国以后,各条商路修筑权收归国有。

2、海上--新式水运的发展

①19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民用工业星期,水运交通的近代化开始起步, 1872年,轮船招商局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水运业的诞生;

②1900年前后,民间兴起的各种轮船航运公司近百家,但在列强的压制下求生艰难。

③民国以后,情况没有多少改观

3、空中--航空的发展

①1909年9月21日,旅美华人冯如制成中国的第一架飞机;

②1918年,中国航空业真正起步,福建马尾造船厂附设了海军飞机工程处开始研制水上飞机;

③1918年,北洋政府设立"筹办航空事宜处",拟定以北京为中心的五大民航路线

④此后十年间,航空业获得较快发展;

⑤1949年,各航空公司共拥有70多架飞机。

(五)通讯工具的进步

1、近代邮政

古代官府传递公文往往靠"马上飞递",一般就是日行300-800里。

古人利用烽火台燃烧狼烟达到传递情报和示警的作用。

①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通商口岸设立"领事邮政代办所";

②1896年,"大清邮政局"宣告成立;

③1911年,中国邮政初具规模,民国时期进一步发展;

④1913年,北洋政府宣布裁撤全部驿站;

⑤ 1920年,中国首次参加万国邮联大会。

⑥ 1929年,中国共产党在红色根据地建立邮政系统。

2、近代电讯

① 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

②民国时期,电报事业一度发展缓慢

③20世纪30年代情况发生变化

二、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

(一)外因:

1、西方国家物质文明的影响。

2、西方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都冲击着旧生活方式,促进社会生活的演变。

(二)内因:

 1、政府政策的影响(清政府和国民政府的推动):特别是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一系列改变传统社会风气的政令。

 2、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的影响

 3、中国人聪明才智的推动

三、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影响

(一)报刊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作用: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实行舆论监督的功能,也是教育的重要载体(电视教学、网络教育)等等

(二)近代交通、通讯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1、新式交通、通讯方式,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手段和出行方式,还在一定程度地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2、交通近代化使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大大增强,使异地传输更为便捷,促进了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也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

  

第二课时

  学案练习评讲(见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