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教学设计
李 磊
一.教学分析设计
①教材分析
《说"木叶"》一课属于必修5第三单元的重点篇目。属于较难的文艺随笔,作者结合丰富的引文,详细论说了"木叶"与"树叶"一字不同而隐含的审美意蕴并由此强调中国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告诫读者阅读中国诗歌要注意体会字词的暗示性,只有注重体验、感悟,才能真正感知中国诗的特殊意味。
该课涉及较多引文,在阅读上会给学生造成一定困难,且文章较长,讨论的又是诗歌语言暗示性这个较为枯燥的话题,因此阅读难度较大。但是,通过对该课的学习一方面可以理解中国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一方面可以为高考诗歌鉴赏"析字"类试题提供借鉴,因此有必要作为重点进行教学。
当然,长文可以短教。重点也是由课文而课外。
②学生分析
学生较熟悉议论文,但是对文论不太熟悉,经过对上一篇课文《咬文嚼字》的学习有了一定认知。本课教学恰好可以抓住"咬文嚼字"的特点,对"木叶"、"树叶"做分析。这样学生可以调动已有知识储备加深学习。
同时,高三学生对议论文有较深刻认识,预设能够在本课学习后做到迁移,即对给出的语言形式进行辨析。
根据对教材与学生情况的分析,将目标拟定为:
(1)结果性目标:结合文段理解"木叶"的含义以及它与其它称谓的区别。
(2)体验性目标:探究文章的论说部分,体会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并尝试迁移写作。
其中,尝试迁移写作形成的短文也是呈现为结果性的文本,但是建立在体验本课文意、诗歌语言暗示性以及文论写作的基础上。
④媒体分析
Ppt演示文稿。目的首先是展示木叶、树叶形象,在感性上建立联想,便于理解文本。第二是展示木叶、树叶对照关系,小结文本。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习作,便于交流。
⑤核心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