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 檀
[教学目的]
1.学习《诗经》的赋、比、兴等表现手法。
2.了解古代民歌的又一特点:重章叠唱。
3.了解文言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一般规律。
4.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及时代意义,理解课文揭露的社会现实及
所反映的劳动人民的思想。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教学设想]
1、着重讲解课文的第一章,然后由学生讨论,比较第二、三章在内容、结构、用词上的异同点,在此基础上介绍《诗经》的内容形式及表现手法。
2、在朗读和写作训练中理解课文揭露奴隶主剥削阶级冷嘲热讽的语言艺术和劳动人民对剥削者憎恶的思想感情。3、在欣赏音乐和文学作品的同时,加深理解赋、兴的表现手法。
[教学要点]
1. 学习赋、兴等表现手法。
2. 认识"兮"字在诗中的作用与用法。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集体背诵《氓》。
2. 《伐檀》,这是一首民歌,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古代劳动人民以诗言志,抒发情怀的不朽艺术。
二、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看注释,读字音,掌握词义,了解诗的大概内容,领会诗的思想感情。初读。重点阅读第一章。(即第一节)。读诗要注意节奏,即语调的高低、快慢、轻重的变化,每个节奏都是诗人思想感情泛起的大大小小的浪花。
指导朗读。要求读出奴隶们内心的愤恨不平的感情。体会"兮"(相当于"啊")字的作用。教师指导:注意逻辑重音"不、不、胡、三百、不、不、胡、县貆、君子、不素";注意节奏: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三、再读
1.第一章共有5句,你认为可分为几层?各层之间有什么关系?在展开时运用了哪种思维方式?
先写奴隶们伐木的劳动生活,然后写他们对奴隶主的愤恨斥责,最后是反语讽刺)
2.师:怎样写伐木过程的? (生答,师明确:先写伐檀砍树,"坎坎"象声词,说明木质坚硬,劳动艰苦;再写运木,放在河边,置干,运木辛劳啊!)
3.师:伐木工人为什么如此愤愤不平呢? (生答,师明确:因为剥削者不种田,不打猎而榨取了那么多的劳动成果,不稼不穑,三百廛,不狩不猎,县貆)
4.师:他们愤怒地谴责那些大人先生不劳而食的可恶行为,两个反问句,义正辞严,然后又用"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的反语进行嘲讽,用人格高尚的人指剥削者,用不白白吃饭来说掠夺者,冷嘲热讽,道出了伐木奴隶的一腔激愤之情。
5.师:诗人是怎样把伐木者的辛苦感受和对剥削者的愤懑之情联系起来的? (生答,师明确:是从伐木、运木到河边,看到河水的清涟而引起的思索,美好的自然景色,引起了奴隶们内心的不平,他们不禁联想到自己成年累月,辛劳不已,河水清清而世道不清,触景生情,对剥削者的愤怒就自然而然的引出来了,托此物以引发他物,即托物起兴,借景起兴,这种手法叫"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