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版《六国论》课例赏鉴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六国论》课例赏鉴第1页

       六家论六国,史外看世界

              --《六国论》课例赏鉴

【课例实录】

师:关于秦与六国的是是非非,历史上很多人都加以论述,分别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北宋苏洵的《六国论》(板书《六国论》)。

师:昨天大家作过预习,字词通过自己查找资料基本得到了梳理,我想各位对文章大意也应该有了大致的印象。请问,苏洵《六国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生 1:苏洵的《六国论》主要谈"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生 2:我认为苏洵的主要观点是:"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这个才有当时写作的现实意义。

师:两位同学说得很好,第一位同学谈的是苏洵对六国灭亡原因的分析,这是他的主要观点;第二位同学谈的是苏洵写作的目的,是告诉当朝的人,不能"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这是他这篇文章的实用性的体现。

师: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是作者的一个主要观点。你们读过全文,看出作者写作的结构安排了吗?

生 3:其实这个很简单,整个文章分谈史和论今两大部分。针对评论六国这个事情上来看,作者是安排了总分的写法。先是总说灭亡原因---"弊在赂秦",接着从两大方面进行论述:一是赂秦者"以地事秦",最终导致灭亡;二是不赂秦者因为其他自身原因而最终失去了和秦抗衡的机会。

生 4:我补充一下,第一段的总起段里其实也是总分关系,先总说"弊在赂秦",再分说"赂秦而力亏""不赂者以赂者丧"两个方面。

师:我看到作者在写赂秦者这一部分的时候层次也特别鲜明,先是四组对比:第一是"秦以

攻取之外"与"战胜而得"之间的比较。二是"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之间的比较。由此得出一个结论,"固不在战矣",暗含着的意思就是都不是靠打仗得到或者失去的。第三组对比是六国的先祖父与子孙之间的比较,这是个古今对比,写出对土地的珍惜与不珍惜。第四组对比是"暴秦之欲无厌"与"诸侯之地有限"之间的对比,最后作者以一句古语作为小结,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其实六国败就败在"以地事秦"上了。

生 5:老师,关于"不赂秦者"这一部分作者的写作思路更加清晰,我为大家说一下。这一部分我觉得用了分总和正反对比两种写作方法,先分别说齐、燕、赵三国的灭亡原因,最后总结;先谈的是史实,后作的是假设,假如"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生 6:老师,这一部分假设的三种条件如果成立,作者认为与秦国相抗衡或未易量,是不是和前文有所矛盾呢?前面不是说不赂者以赂者丧吗?怎么又成了自身的过错了呢?

师: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大家思考一下,看看怎么解读?

生 7:其实作者已经说了,"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这就说明他们的灭亡还是和割地赂秦有关。

生 8:齐国"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其实就是事秦之心,和割地赂秦也没啥区别,它挺到了最后,但是已经无法和实力超强的秦对抗了,算是自作自受。(生笑)

师:很好,经过我们同学的分析,这篇文章的脉络基本就清晰了。苏洵的文章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的风格可见一斑,难怪欧阳修称赞他"博辩宏伟"。 苏洵是有政治抱负的人,他说他作文的主要目的是"言当世之要",是为了"施之于今"。在这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