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语文《乡下人家》导学案
执 笔: 苏秀平 审核:郭永胜 授课人: 苏秀平
教研组: 语文组 课型:探究展示课 班 级: 四 (5)
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棚架、风趣、装饰、鸡冠花、大丽菊、顺序、照例、瞧见、率领、觅食、捣衣、倘若、向晚、归巢、和谐、催眠曲、辛苦、房前屋后、天高地阔、月明人静"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由衷地热爱之情。
4.学习抓住要点,品读感悟的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 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由衷地热爱之情。
2.学会抓住要点,品读感悟的方法阅读课文
一. 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读通课文,疏通词句。
(1)读课文3-5遍,读准字音,难读的多读几遍,不会读的查字典标注拼音。
(2)请在文中圈出生字,并把"学习目标"中提到的词语划上横线。
(3)请对照文后生字表,把每个生字写2遍,难写的写4遍:(容易错的地方用红笔提醒)
这些生字中,形声字有:
多音字有:冠 率
最容易弄错的字有: 辛( )
幸( )
(4)请结合上下文想想划横线词语的意思,查字典理解不懂的词语的意思。
向晚: 和谐:
时令:
2.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请标注自然段。这篇课文一共有 个自然段,全文的中心句是:
(2)作者笔下的乡村生活很美,读着读着,一幅幅生动亲切的画面就浮现在我们面亲,请你试着用小标题概括1-6自然段的内容,如
第1自然段:种瓜结瓜图 第4自然段:
第2自然段: 第5自然段:
第3自然段: 第6自然段:
3.读完课文,请把感受深的词句在文中批划出来,并提出自己的疑问:
我的疑问是:
二、合作探究(抓住要点,品读感悟)
1.说说你去过的乡下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 整体感知课文后,说说作者写的乡下人家的哪些景物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抓住要点,品读感悟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读第一自然,思考这一段总共有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
(2)理解第三句话: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3)读句子,感悟体会之后试着背诵
(4)总结本段内容把这段话变成一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
(5)师生共同总结方法:怎样把一段话抓住要点,品读感悟之后用一句诗概括出来?请你写下来
三、展示交流
根据"抓住要点,品读感悟"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2.3.4.5.6.段
( 各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准备展示)
选择一:小组合作学习第二自然段。
(1)第二自然段有几句话?每句话都讲了什么?
(2)抓住要点,品读感悟:
A.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它们依着时令,顺
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
B.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3).用一句诗概括这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择二:小组合作学习第3自然段。
(1)第3自然段有几句话?每句话都讲了什么?
(2)抓住要点,品读感悟:
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鸡,在竹林中觅食:或是瞧见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
(3).用一句诗概括这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择三:小组合作学习第4自然段。
(1)第4自然段有几句话?每句话都讲了什么?
(2)抓住要点,品读感悟:
它们的武侯倘若有一条小河,那么在石桥旁边,在绿树阴下,会见到一群鸭子,游戏水中,不时地把头扎到水下去觅食。
(3).用一句诗概括这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择四:小组合作学习第5自然段。
(1)第5自然段有几句话?每句话都讲了什么?
(2)抓住要点,品读感悟:
天边的晚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一起,绘成了一副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3).用一句诗概括这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择五:小组合作学习第6自然段。
(1)第6自然段有几句话?每句话都讲了什么?
(2)抓住要点,品读感悟:
秋天到了,纺织娘寄住在它们屋前的瓜架上,月明人静的夜里,它们便唱起歌来:"织,织,织,织呀!织,织,织,织呀!"那歌声真好听,赛过催眠曲,让那些辛苦一天的人们,甜甜蜜蜜地进去梦乡。
(3).用一句诗概括这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拓展延伸(小练笔)
乡村生活自然亲切,优美恬静,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课文写写你眼中的乡下生活,可以写一个场景,表达你对乡村生活的热爱,抓住要点来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