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学案
一、基本要求
1、 背诵篇章:11.16、13.23、13.24、17.13
2、 掌握下列字词在文中的含义:鲜、与、狷、和、同、贼
3、 理解孔子"中庸之道"思想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
4、 理解"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二、观点阐释
1、中庸
①"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
②中庸,儒家的处世原则,主要指折中、适当、不走极端。庸,用,"中庸"即以中为用、取用其中的意思。一说,庸,常,"中庸"即中和可常行的意思。(课文注解)
"中庸"与"和"是通过做事适度在矛盾中求统一。中庸不是无原则地调和,而是在一定的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与和谐。
2、折中主义
折中主义是指把各种不同的观点无原则地拼凑在一起的做法及有关理论。其特征和表现是:把矛盾双方等同起来,不分主次;把对立双方调和起来,混淆是非;把一事物的许多属性不加区别地东抽一点,西抽一点,作完全偶然的机械的拼凑;在原则问题上模棱两可。
不能把中庸等同于折中主义。
三、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民鲜( )久矣 狂狷( ) 褊( )急 乡人皆好( )之
乡人皆恶( )之 乡原( ) 恶( )称人之恶( )者
讪( )上 徼( ) 讦( ) 剽( )窃
2、通假字(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乡原,德之贼也 通 , 释作 。
(2)恶徼以为知者 通 , 释作 。
(3)恶不孙以为勇者 通 , 释作 。
3、解释加点的字词
(1)民鲜久矣 (2)然则师愈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