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鲁人版必修三 都江堰 教案6
2018-2019学年鲁人版必修三 都江堰 教案6第1页

一、 《都江堰》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深入思考和探究,掌握阅读文化散文的技巧。

2,体味作者的写作意图:活着或死了,到底应该站在哪里?

教学重点:1,体味作者的写作意图 2,揣摩语言

教学难点:学习深入思考和探究,掌握阅读文化散文的技巧

在音乐声中,教师介绍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创设教学情境:

师:38年前,一位浙江余姚的小伙子走出了群山,15年前,这位不再年轻的"小伙子"又走向了群山,这一走便一发而不可收拾。

  他的文章与其说是写出来的,不如说是走出来的,诚如他在《千年一叹》自序中说的:

  (PPT显示)

  与笔端相比,我更看重脚步;与文章相比,我更关注生命;与精细相比,我更倾情粗糙。

他就是余秋雨。

二、 学生探究文章的三处"对比":

师:第一次读《都江堰》,我只是被余秋雨的文字吸引,多读几遍,才发现:比文字更有意味的是文章中的三处对比。昨天,我们都预习了课文,大家读过几遍? 你们找到了几处对比?

生:读了两遍。

师:两遍恐怕只能算初读吧。你读了几遍?

生1:5遍。

师:好。你能谈谈你找到的"对比"吗?

生1:我找到了一处,在课文开头:"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师:好。是不是能问你,理由是什么?

生1:作者用"不是......而是"的句式,对比"都江堰"与"长城"的历史贡献。

师:请大家把"不是......而是"划下来。还有第二处吗?

生2:我找到了第二处。在第三节:"秦始皇筑长城的指令,雄壮、蛮吓、残忍;他筑坝的命令,智慧、仁慈、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