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小学(四)年级 第(二)学期(数学)学科导学案 教学单元: 第二单元 主备人: 曹丽芳 课题(课时) 《观察物体(二)》 使用人: 孙爱琴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多组由小立方体拼成的几何形体,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位观察到的形状和相对位置,并发现不同几何体从同一方向看到的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2. 经历观察、想象、拼摆、验证的过程,体验从同一角度观察不同物体的结果,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3.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感受数学情况的变化性和多样性。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多组由小立方体拼成的几何形体,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位观察到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 发现不同几何体从同一方向看到的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导学设计 一、 复习引入 :
1. 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手影游戏吗?人们用灵巧的双手能够变换出很多活灵活现的影像。让我们欣赏一下。
2. 师:在刚才的视频里,你们观察到什么变了,什么不变?
预设:人的手没变,影子的形状变了。
3. 师:你知道吗?在对图形观察的过程中,也会存在类似这种的变与不变的现象。今天我们就从这个角度来研究对物体的观察。(板书:观察物体)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活动入手,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明确研究主题。激发学生研究兴趣的同时,明确学习的目标。
二、 探索新知:
1.师:上节课我们一起观察了这个由四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其实搭建的方法还有很多,你们想不想自己也来试试? (出示图形)
2.活动建议:
(1)用4个小正方体搭出一个立体图形。
(2)想象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形状并在纸上摆出来。
(3)观察立体图形,验证想象的结果。 (强调:只摆一个立体图形观察)三、巩固练习:
P14做一做 ,这3个物体,从哪面看到的形状相同?从哪面看到的形状不同?
(1)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2) 集体交流结果:
预设: 生:这3个物体从左面和上面看到的形状是相同的,从正面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3) 实物验证并说明方法的正确性
【设计意图】适当的巩固练习,有助于学生对于方法的掌握,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形成数学模型。
三、 提炼升华:
1.同学们,通过今天的研究你有什么收获吗? 预设: 生:要全面观察
2.师:是呀,观察要全面!请看屏幕,看到这张图片你有什么感受?
3.师:如果我们换个角度再来看看,你又有什么发现?
总结:人生的起起落落、浮浮沉沉是难免的。对不同的生活际遇,我们应以乐观、豁达的态度来看待。时候换个角度看,你会发现,人生原有另一番滋味,另一道风景。正如清·钱泳《履园丛话·水学·三江》:"大凡治事必需通观全局,不可执一面论。"
四、 归纳小结:
1. 师:我们分别从正面、上面、左面,观察了这个立体图形,通过从不同方向进行的观察,对于这个观察结果,你有什么发现吗?
预设: 生:通过观察这个立体图形,我们发现:从不同方向观察一个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设计意图】观察与想象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不可缺少的要素。通过全面、有序的观察活动,使学生对所观察的物体有了整体的认识,在头脑中形成表象。为下面的学习奠定基础的同时,培养了空间观念,提升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2. 观察不同立体图形
(1) 师:刚才我们一起观察了这个由老师搭成的立体图形,搭建的方法有很多,你们想不想自己也来试试?
(2) 一生任意将四个小正方体拼摆成几何体(教师黑板上贴出学生对应作品) 预设:
(3) 师:请你先想象一下,然后在方格纸上画出这个几何体从正面、上面和左面看到的形状。
(4) 学生动手操作。
(5) 反馈交流,展示作品。
【设计意图】数学学习应该是学生主动的、开放的、积极的活动过程。给与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个性化的活动,并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辅助学生的观察和想象,明确结论科学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 确定方法。
(1) 师:我们已经观察了两个不同的几何体,结果和大家想象的相同吗?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我们应该如何想象呢?有什么方法吗?同桌讨论一下。
(2) 集体交流。
(3) 方法提炼: 先确定集合体的长、宽、高, 从正面看到的是几何体的长和高这两个要素; 从上面看到的是几何体的长和宽这两个要素; 从左面看到的是几何体的宽和高这两个要素。
【设计意图】从更理性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总结提炼方法,培养学生探索知识本质的习惯和意识,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五、 巩固提高:
1. 基础练习: 下面的图形分别是小强从什么位置看到的?连一连
(1) 学生试连线 (2)动手拼摆,验证想象
2. 提高练习: 练一练
六、 提炼升华:
1.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研究你有什么收获吗?
2. 师:宋代大诗人苏轼有一首《题西林壁》你会背吗?
预设: 生: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 师:这首诗是什么意思你能解释一下吗?
预设: 生: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4.问:请你结合这首诗,再想一想今天学习的内容,有什么想法? 【设计意图】通过跨学科的知识联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凸显数学的应用。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美、感知美、欣赏美、追求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