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人教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 学案
2017--2018学年人教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 学案第1页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学案

课 题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 学习

目标 1、阅读《从文自传》《沈从文传》,把握基本事实,了解沈从文的人生轨迹,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2、阅读文本,理解沈从文的写作心理,注意文中的细节描写,鉴赏他清新、朴实的语言风格,了解其作品的特色。

3、阅读沈从文的其他作品,了解沈从文的创作思想,从而全面地认识沈从文。

4、学习自传的基本写法,尝试自己写自传。

5、培养学生提取论据的能力,积累议论文写作素材 教学

重点 1 如何看待沈从文的"逃学"。

2 探讨人应当怎样生活。

3 体会沈从文自然、朴实、优美的文风。 教学

难点 理解文章主旨,明白文章所讲的道理。 学法

指导 学 习 过 程

学法

指导: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在学习《边城》时,无不被沈从文笔下原始、神奇而又富于生命活力的湘西世界所倾倒。这位穿着草鞋从边地走来,没有上过多少学,却最终成为教授和大作家的"乡下人",凭着自强不息的生活信念和毅力,从边远底层的农村,一步步走进一个新的世界。他早年的生活阅历与经验始终滋养着他的灵魂,转化为后来观察与批判都市文明弊病的一种角度,成为他生生不息创作源泉。为节课,我们就从他的自传中来了解他艰难曲折的经历,从而更好地理解他的创作;同时,同学们还可将这篇传记看做是关于人在逆境中成长的教科书。它告诉我们:困苦和艰辛可以转化为人生宝贵的精神财富,可以锻造人坚韧的性格,激励人追寻生活的意义。

二、文体:

1、文学性传记

2、自传,是( )的文章。在叙述方法上,可采用( )法和( )法,《从文自传》就是采用( )法来写成的。

三、传主生平简介及主要作品

现代现代作家 历史学家 考古学家 北大教授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

 ⑴短篇小说集( )

⑵中篇小说( )

⑶长篇小说( )

⑷论文集( )

短篇小说集《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如蕤集》《八骏图》,中篇小说《一个母亲》《边城》,长篇小说《旧梦》《长河》,散文集《记胡也频》《记丁玲》《从文自传》《湘行散记》《湘西》,论文集《沫沫集》《废邮存底》《云南看云集》。

自述生平和思想演变过程 顺叙法和倒叙法 顺叙法

四、快速略读,理清传主人生轨迹。

1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节选部分中传主的生活经历。

1~2 节:上学、逃学

3 节:从军

4 节:入报馆

读完后归纳概括每一小标题部分的中心内容,注意突出他"艰难曲折"的经历。

(一)我读一本小书又读一本大书:家乡学校中不能满足自己的梦想,就到社会生活中去追梦,却经常遇到诸如打架威胁、恶狗伤人的事件。

(二)我上许多课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书:新式学校依然不能尝到知识,就到各种场合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就有狩猎的艰难、打架的流血、游泳的危险伴随着自己。

(三)保靖:到保靖想当兵,却没人可依靠,就只能当一个护兵,但自己的勤奋没有让艰难的生活压倒,生活刚有所好转却又要经受虎狼的威胁。

(四)一个转机:进报馆使自己的学问和能力不断长进,调回去后又经历了疾病的煎熬和同学淹死的惊骇,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终于决心向北京进发。

2.文章用散文的笔法写成,形散而神不散,围绕什么来组织材料?

这篇传记是一篇散文化传记,所以选材的范围十分广泛,时间跨度长、地域范围广,但是,却紧紧围绕"艰难曲折"这样一个中心。这就是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五、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中"一本小书、一本大书"具体指什么?

--"小书"指课本; "大书"指大自然和社会生活。

2.沈从文为什么逃学?逃学后都做什么?(用原文回答)

  他的逃学和我们所说的逃学是不同的,它的不学是为了更好的学。从文中这段描述可以看出来:"可是只要我不逃学,在学校里我是不至于像其他那些人受处罚的。我从不用心念书,但我从不在应当背诵时节无法对付。许多书总是临时来读十遍八遍,背诵时节却居然琅琅上口,一字不遗。也似乎就由于这份小小聪明,学校把我同一般同学一样待遇,更使我轻视学校,家中不了解我为什么不想上进,不好好的利用自己的聪明用功,我不了解家中为什么只要我读书,不让我玩。我自己总以为读书太容易了点,把认得的字记记那不算什么稀奇。最稀奇处应当是另外那些人,在他那份习惯下所做的一切事情"

3.沈从文是否真的排斥学校教育?

--从后两节中可看出沈从文很想进入新式学堂,并最终奔赴北京,希望继续求学。

4.沈从文的成长契合了哪位思想家的教育思想?

--卢梭的自然教育。

5、沈从文记叙了逃学时偷偷学游泳的事情。于是,他的一生便和水结下了不解之缘。请从文中找出水对沈从文有着怎样影响的语句,试结合你所知道的说说水对沈从文的影响在他的文学作品中是如何体现的。

选文的第二自然段。

沈从文与水确实有着不解之缘。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在那条河流边住下的日子约5年。这一大堆日子中我差不多无日不与河水发生关系。走长路皆得住宿到桥边与渡头,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这一段经历可以说在沈从文的一生中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以至"我虽然离开了那条河流,我所写的故事,却多数是水边的故事。故事中我所满意的文章,常用船上水上作背景,我故事中人物的性格,全为我在水边船上所见到的人物性格。我文字中一点忧郁气氛,便因为被过去15年前南方的阴雨天气影响而来"。"我学会用小小脑子去思索一切,全亏得是水。我对宇宙认识的深一点,也亏得是水"。

沈从文爱水,而水的一大特点就是它具有一股粗犷豪迈的雄性又具有清冷的柔性(水遇圆则圆,遇方则方,顺其自然。故老子用水来比喻最高的品质:上德若水)。这水上的人与事,便也都有水一般的柔情。何为水性?水性也就是一种人性。它是液态的,而不是固态的。它是流动的,遇圆则圆,遇方则方。流淌是它永远不可衰竭的欲望。我们喜欢水--水性,因为水是我们得以干净的物质。望着水,我们会有一种清新的感觉。曲牌"浣溪沙",立即使我们眼前浮现出一幅图画:流水淙淙,一群迷人的姑娘或少妇在水边洗衣服,她们的肌肤喜欢水,当衣服随水像旗子一般在空中的清风里飘荡时,她们会有一种快意。这种快意与一个具有水性的小说家写作时所相遇的快意没有任何差别。老子将水的品质看成是最高品质:上德若水。水性向我们讲解的是关于辩证法的奥义:世界上最有力量的物质不是重与刚,而是轻与柔。水性有两脉,一脉是柔和的,一脉是强劲的,如蒲宁、卡尔维诺。有水,才有存在,才有天下。水具有水性,人离不开水,因此,人也就离不开水性。

6品味语句,体会作者的生活态度和对人生的思考。(见课后"思考与探究")

7.从自称的"乡下人"到大学教授、小说家,沈从文的传奇人生中,你悟到了什么?

六、 体会自传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1、写自传要善于抓住真实生动地细节,沈从文在逃学过程中有许多见闻,请把有关的细节描写概括出来,并谈谈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生机盎然的大自然;逃学到城外庙、看街景、杀人场面、涨水时看热闹;奇人趣事的社会生活;逃学去游泳等。这些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把逃学中所经历的人事富有情趣的展现出来,使读者深刻地领略大自然和社会生活对作者人生观产生的巨大影响,体会到"大书"的博大精深、奥妙无穷。

2、人物小传的写作:

文体与技巧指导:

小传是传记的一种,既然是传记就要注意史学性和文学性的统一。一般说来,前者强调事实真实可靠;后者强调在基本事实和骨干情节是真实的基础上,可有一些想象和细节虚构。要做到这两者的统一,就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注意对材料的选择。

传记不同于史料,不是纯客观的生平记录,无论写得详还是简,都要围绕主题来写。为此,除了占有大量的资料之外,还要认真地选择与组织材料。只有围绕主题来选择材料,其材料才有用,其作品才有灵魂。不能只是罗列材料,事无巨细,芝麻豆子摊一堆,没有一条线索贯穿,更不能没有一个统一的主题。

2)、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夸大,不缩小,不编造。

传记作品要完全真实,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至重要细节。一个重要细节的失真就会动摇全篇传记的价值,更不要说重要情节了。但这并不是说,撰写传记要照葫芦画瓢,眉毛胡子一把抓,把人物的一颦一笑都毫不遗漏记录下来。恰恰相反,要有重点、有详略,要选取那些与人物生活、思想、工作有密切关系的事件和情节来写。为了将人物写得形神兼备,也可以适当地作些文学渲染(《托尔斯泰》就是范例)。这些渲染必须符合人物身分和性格。此外,对传记人物要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来刻画,不能因为喜欢这个人物就只写好的,对其进行美化;也不能只写坏的,对其进行丑化。对传记人物的刻画要尽量做到客观、准确和全面,不能由着自己的喜好任意胡写。

3)、要有一定的文学色彩。

传记是写人的。为此,在写作中一定要抓住人物特点,记述其重要的有代表性的大事和最能表达人物个性特征的典型小事。不写大事,无法表现人物的贡献;不写小事,无法使人物活起来。甚至还往往会使作品流于一般化、模式化。要使传记写得生动感人,就应该认真研究人物的生平事迹、性格特征和思想品德,用创造性的笔法来展现人物的思想面貌和个性特征。为了把人物写活,就必须从各个侧面挖掘和占有足以表现人物特征的典型事例和细节,即最能体现这种特征的思想、言论和行动及轶事、趣闻等,进行描写和渲染。但是,绝对不能任意虚构。

根据自传的写法和要求,为自己写一篇自传,800 字左右。

七、总结: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记录作者童年和一般少年时代的蜕变与成长,既有天真好奇的乡野童年,也有胸怀抱负与经历坎坷的青年生涯,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作者早年的生活,同时以湘西为背景,也展示了湘西人民性情的强悍与民风的淳厚,从中可以感受到一种充满诗情画意的氛围和神秘新奇的情趣,我们要在感受传主苦难经历的同时得到启迪:对于强者来说,生活中的风霜雨雪也和阳光雨露一样,都从不同侧面或者以不同方式滋润着我们的生命,现实中的曲折、坎坷、苦难可能拓展人的精神空间,让人能更加以开阔的心胸与坚强的意志,去感受生命,理解生活的意义

八、作业:

1、整理作文素材:

2、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阿炳的月光

  我的眼前时常浮现出这样一番景象:一个头上戴顶破毡帽,身着一袭补丁长衫,脸上挂一副暗无天日的墨镜,手拎一把破旧二胡的瞎子,整日游荡在无锡城里的街头巷尾。黄昏的夕阳将那蹒跚的倒影拉得瘦瘦长长,仿若刻在五千年历史的古中国额头上的一道深深伤口。风送来若有若无的紫荆花的香气,又如那只打了结的破胡琴拉出的如泣如诉的曲调。

  阿炳的墓如今就在惠山的半山腰上。墓修得很阔绰,与生前那个不名一文的长街卖艺的潦倒乞士极不相配。阿炳一生只遗下三首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和三首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但仅此却足以奠定他作为现代中国最后一位民乐大师的地位了。尤其那首《二泉映月》,在我看来,这是一首诉说尽了人生之无奈的曲子。是的,就是无奈!无边无际无痛无苦的无奈!缠绵悱恻悲愤莫名的无奈!长歌当哭辛酸当忆的无奈!所以日本最杰出的指挥大师小泽征尔第一次听后即泪流满面,他沉默良久,只说了一句话:这首曲子,只能跪着听!我理解小泽征尔,他所敬畏的不是那位演奏苍凉此曲的阿炳,而是作为他的同类--对人类苦难的敬畏!

  许多年前,远在无锡城靠卖艺糊口的阿炳无意间将此曲拉给了隔壁的一个穷学生听,后来那穷学生有幸考上了一所音乐学院。也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他又拉给他的教授听,那教授当下便呆住了,急问曲子的来源,那惶惶然的学生说了,教授便表示要用当时最先进的苏制的钢丝录音机将它刻录下来。他们从南京赶来无锡,找到已数年没拉琴的体弱多病的瞎子。瞎子听说要录音,十分激动,说自己手生了,恳求允他习练三日,教授同意了,并到琴行替他借了一把新二胡。阿炳原先琴上的弦早断了,是随手打了个结连上的。三日之后,录音开始了,由于钢丝有限,他们只录下了区区六首,这与瞎子所会的七百余首简直不成比例!但即便如此,当录音机流淌出那熟悉的曲调时,瞎子枯瘦的身子微微颤抖着,一宿也没睡着。

  不久,阿炳录音的事传遍无锡城,当地牙医协会开会时,就请他去演奏,这是瞎子第一次也是平生惟一的一次坐在舞台上演奏,以往他都是在街头站着拉的。瞎子拉完,掌声雷动。

  不过据此也仅三日之后,面色苍白病入膏肓的瞎子便开始大口大口吐起血来。挨至傍晚,终于痛苦地故去了,他只活了短短的五十七岁。

  昨夜我于灯下重温了一遍诗人梁晓明十余年前作的那首《瞎子阿炳》,那是我所读过的抒写阿炳的最好的一首诗歌。后来我也曾尝试学写一首,但是几番动笔,终于不能超其上,只好作罢。诗是这样写的:太阳离开了无锡以后/郊外/那块最冷的石头上坐着一个人/是瞎子阿炳/每个夜晚都会有一盏灯/阿炳没有/四十多年来阿炳像一根被抛弃的拐杖/没有人用手去扶过他一次/在街上/阿炳/始终被关在门的外面/阿炳曾敲过一扇又一扇的窗子/阿炳的手掌上/从来没有讨到过微笑/阿炳只能独自去郊外/坐在一块冰冷的石头上/拉点二胡温暖自己/当黑夜像锅盖从天上盖下来的时候/人们都熄灯了/只有阿炳的泪水从脸上流下来/像一个个无家可归的流浪孩子/在阿炳的嘴边颤抖/在中国的梦外徘徊/后来越来越冷/阿炳便不停地拉二胡/后来到了早晨/阿炳拉的这把二胡/把许多人的心给拉热了/阿炳死的时候/嘴边还是有泪的

  失明以后,阿炳便陷入了一片漆黑的黑暗之中,代表灼灼光明的太阳早已沉入谷底并且永远不再升起,而此时能给他一丝慰藉的只有一枚指纹一样薄而且清凉的苦月。月牙儿凄凉地升至半空,映照在这个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既没有了生,也没有了死的漫漫无涯的煎熬的灵魂上。

  阿炳的人生让我想起荷兰印象派画家梵高,只不过一个是处事不惊--对痛苦失去知觉的认知和无奈;一个是对艺术狂热追索并最终进入癫痴结束挣扎的壮烈。他们都学会了死亡这门稀有的诗意课程,他们都在冷彻骨髓的生命路途中承受着常人难以承受的大苦大难,并最终到达了一种尘世中光辉的澄明之境--颂歌死神的苦难的境界!

  8.仔细阅读作者引用的梁晓明十余年前作的诗歌《瞎子阿炳》,请你简要概括该诗歌的内容与表达的情感,并分析作者引用该诗的妙处。

  答案 诗人梁晓明以饱含激情的语言形象地描绘了阿炳凄凉的生活现实以及对二胡艺术的追求。表达出诗人对阿炳遭遇的同情以及对阿炳艺术境界的赞颂。本文作者引用该诗歌既丰富了阿炳的形象,也表达出作者的同情与赞美之情。

  9.请结合文章主旨,对句子"黄昏的夕阳将那蹒跚的倒影拉得瘦瘦长长,仿若刻在五千年历史的古中国额头上的一道深深伤口。风送来若有若无的紫荆花的香气,又如那只打了结的破胡琴拉出的如泣如诉的曲调"作一简要赏析。

  答案 该句子以形象的语言既刻画出外形瘦弱的阿炳命运的艰难和在中国历史上留下的深远的影响,又写出了阿炳艰难的艺术创作与优美的艺术作品对后人的影响。

  10.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通读全文,分析作者是如何用形象化的方法再现阿炳形象的,刻画了阿炳怎样的形象。

  答案 (1)形象塑造的方法:①借助作者自身的联想与想像形象描绘阿炳的人物形象;②使用小泽征尔与凡高等形象进行烘托对比,借助别人的诗歌进行形象地补充;③利用直接的正面描写进行刻画(如描写阿炳的录音与舞台上的表演等)。

  (2)阿炳是一位生长在旧中国而长期被冷落的具有精湛的二胡表演才能的民间艺人形象。

  11.从阿炳、小泽征尔、梵高等人的身上,你能获得哪些人生财富?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 (1)从阿炳的经历里,我们要学会在逆境里仍要坚持追求的精神;(2)从小泽征尔的身上我们要理解悲天悯人情怀;(3)从梵高身上我们要学会在把满腔激情投身艺术或为理想奋斗的时候,一定懂得在理性中狂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