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流畅地翻译全文,掌握相关的文言现象。
2、 能力目标:通过比较理解文章主旨。
3、情感目标:从写景状物中读出作者的情感变化,并与《前赤壁赋》联系,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期复杂的思想感情及其成因。
学教重点: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苏轼儒、佛、道在两赋中的反映
导入:时年45岁的苏东坡所写的赤壁二赋在我国文学史上传为美谈。文天祥《读赤壁赋》云:"昔年仙子谪黄州,赤壁矶头河漫游。"王世贞《前赤壁二首》"赋是双珠可夜明。
教学过程:"看来只有两篇赤壁赋合在一起才能完整地把握苏轼当年的所思所想。这节课我们就来感受苏轼在《前赤壁赋》中的未尽之意。
一、通过诵读来体会作者蕴涵在景物描绘中的情感
我们先来看一张表,同样是黄州赤壁,所游的时间是不同的,那么景色也发生了变化。作者在《前赤壁赋》中的情感变化是乐--悲--乐,那么在《后赤壁赋》中作者的情感脉络是怎样的?请同学们将自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读出来。
板书
前赤壁赋 后赤壁赋
时间 七月既望,初秋 十月之望,初冬
地点 黄州赤壁 黄州赤壁
景色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东山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月白风清,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心情 乐-悲-乐 乐-悲-惆怅迷茫
分组讨论作者的情感变化再推荐代表诵读全文并简述节奏及重、弱读处理的理由。
(事先予以必要指导:叙述的句子要读得平缓,描写的句子要注意语境,议论抒情的句子要注意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以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语调读出作者的情感)
游前(1节):乐(优游自在)--语调舒缓轻快
游中(2-3节)悲(景非往昔,山景的阴森险峻让人悲恐压抑)--语调由感叹渐入悲伤沉重
游后(4节)惆怅(失意苦闷,茫然无绪)--语调深长缓慢
二、 作者复杂感情的探讨
在游赤壁的过程中,作者何以会悲?(由最初的"乐"转向稍后的悲叹与沉重)
明确:
1、季节不同,景物相异(客观环境让人触景生情)
景物色彩由秋季的明朗清丽、平宁悠远转为冬季的阴暗压抑、险峻肃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