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课标要求与分析】
课标要求: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课标分析:本课标的行为条件:"联系城市地域结构有关理论";行为动词:"说明";认知内容:"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本标准要求的知识认知水平属于理解水平;技能认识水平属于迁移水平。注意:中心地理论是城市地域结构研究的著名理论,可以作为学习从地理的角度解释城市地域结构的理论基础。但本条"标准"没有把"中心地理论"一词放于其中,说明在教学中,对这部分内容的处理应该"牵涉思想,不及理论"。因而,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可以采用深入浅出的方式涉及"中心地理论",作为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机会。
【教材分析】
上一节课教材着重从城市的个体上分析城市的形态和内部的功能分区,本节则从城市的群体上来分析,每个城市都为一定的区域提供服务,不同规模的城市服务功能和范围是不同的,主要介绍不同规模城市的服务范围的差异。教材从城市大小等级划分到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大小的差异,再到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由点到面,由小到大,由浅入深,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本节教材的编写中除"阅读"和"活动"两个栏目外,还增加了"案例""读图思考"两个栏目,一方面这些栏目的设计优化了教材结构,另一方面栏目内容力求联系社会实际,结合实例进行分析,以提高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我国不同等级城市的划分。
2、理解城市服务范围的含义。
3、运用有关原理,说明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的差异。
4、了解城市服务范围与地理位置的关系。
5、理解某一区域内,不同等级城市的空间分布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第一个活动的对比分析,能够比较出不同等级城市的不同服务功能。
2、通过课堂的学习,能够在课后查找所在区域的相关资料,对比该区域不同等级城市的不同服务功能。
3、通过案例二的学习,进一步体会地理位置对城市规模的影响,并能指出影响城市规模的因素。
4、理解城市六边形服务范围的形成过程,及其应用,加强对空间概念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城市的进一步介绍,激发学生了解周围环境的兴趣,进一步激发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2、通过学生对所在区域不同等级城市相关资料的搜集,培养学生关心家乡,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1、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的差异;
2、城市发展变化的基本条件。
【教学难点】城市服务范围的形成与嵌套。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活动探究法、案例讨论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城市的不同等级
(新课引入)我国有众多的城市,如北京、福州、漳州等,我们知道,这些城市有大小之分,也就是说城市等级是有差异的,那么城市的等级是如何划分的呢?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如何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