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30)
班级: 姓名: 学号:
课 题 复习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
第一节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授课时间 课时 1 主备人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问题探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学法指导 【课前诊断】
1.中国形成相当发达的原始农业是在( )
A. 五六千年前 B. 七八千年前 C. 六七千年前 D. 八九千年前
2.被称为"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的是( )
A. 火耕 B. 耜耕 C. 牛耕 D. 中耕
3. "泰半之赋"是指农民要将收成的多少上缴国家( )
A. 三分之一 B. 三分之二 C. 二分之一 D. 四分之三
4. 杜甫的《石壕吏》主要反映了( )
A. 古代农民赋税的沉重 B. 古代农民力役的沉重
C. 古代农民田租的沉重 D. 古代农民兵役的沉重
5. 相传孔子的学生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这反映出( )
A. 孔子的弟子注重务农 B. 当时牛耕开始普及
C. 当时牲畜是财富的象征 D. 农本思想基本确立
6. 在治理黄河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是( )
A. 王景 B. 李冰 C. 郑国 D. 西门豹
7. 战国李冰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是( )
A. 都江堰 B. 郑国渠 C. 井渠 D. 白渠
8.中国传说的"圣王"中,神农氏有显赫地位的主要原因是( )
A.创制耒耜,"能殖嘉谷" B.使用大镰收获
C.使用铁铧犁 D.推广牛耕技术
9.西汉时期,中国南方采用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A."刀耕火种" B.使用翻车
C.庄园经济 D.井渠灌溉法
10.东汉时使用的耦犁
A.一牛挽犁 B.二牛抬杠 C. 便于收获 D.轻便灵活
1 2 3 4 5 6 7 8 9 10 【基础知识回顾】
一、中国古代农耕方式的变化:
七、八千年前我国就产生了原始农业
(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器牛耕)
1、刀耕火种--原始阶段(石斧、石锛清除杂草,火烧方式--西汉时期,南方依然采用)
2、石器锄耕--七、八千年前耒耜的使用,标志我国农业进入了石器锄耕(耒耜)阶段
3、青铜农具--商周时期,商周时期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和中耕农具
4、铁器牛耕--春秋战国
①春秋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
②战国时期铁器牛耕得到推广
--铁器使用标志人类进入了铁器时代
--牛耕出现是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③汉朝: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普及,曲柄锄、大镰、耦犁、一牛挽犁、铁铧犁等推广
二、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
2.奴隶社会──井田制
(1)井田制的基本特点:
①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国王把直接控制之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又将土地分赐给卿大夫。受田者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承担义务。
②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并支配所有的劳动产品;
③西周时期,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
(2)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
瓦解原因:
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
②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
③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初税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新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了。(井田制瓦解)
(3)战国时期,井田制被废除--如秦国商鞅变法中"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了井田制
3、封建社会: --封建土地所有制
(1)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战国时期,在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推动下,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活动,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较为彻底,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2)封建土地所有制特点:
①大大小小的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并利用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
②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到封建国家和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③封建政府和皇帝还直接掌握一部分土地。
(3)明清时期,封建土地制度逐渐成为农业发展的桎梏。
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农民纷纷丧失土地,加之天灾连年和租税沉重,酿成明末农民战争,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粮",反映了农民获得土地愿望,说明封建土地所有制已成为农业发展的桎梏。
三、贫者无立锥之地--土地兼并
1、根本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和封建自然经济。
2、危害:
(1)小农破产,流离失所,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不断
(2)自耕农破产,削减了国家控制的土地和人口。国家赋税收入减少。
3、解决措施:
(1)封建国家改革,抑制兼并--都未能成功(地主阶级是统治基础)
(2)农民起义,要求平均土地--如明末李自成(均田免粮口号)
四、大禹和他的继承人
1.列举中国古代水利成就。
(1)战国时期秦国蜀守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使四川成为天府之国
水工郑国主持修建郑国渠工程--使关中成为千里沃野
(2)"井渠":关中农民创造,现流行于新疆地区--坎儿井。
(3)东汉:王景治理黄河。
(4)唐代:渠堰使负责水利工程管理。
(5)明清:改进灌排工具。
【重难点分析】
★我国古代封建农业经济--小农经济
1、形成:春秋战国时期
2、形成原因:
①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
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3、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4、地位: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缓慢发展的重要原因。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
(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如汉唐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2)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如汉初实行与民休息政策
(3)重视水利的兴修,改革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
(4)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巩固练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分化。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材料二 应有客户(佃户)原租系省庄田桑上舍宇,便赐逐户充为永业。......即得为己业,比户欣然,于是葺屋植树,敢致功力。
--《旧五代史·周太祖纪》
材料三 民有幸不役于人而有田自耕者,皆以等书于籍而公(官府)役之。......至不胜(不能承受),则贱卖其田,或逃而去。
--欧阳修《欧阳文忠公全集》
材料四 自田制(均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莩耳。
--董煟《救荒活民书》
请回答:
(1)结合以上材料,分析自耕农经济在古代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2)分析古代社会中对自耕农经济有利和不利的因素,并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
(1)地位:自耕农经济是封建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是赋税和徭役的保证。作用:自耕农具有较强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
(2)有利因素:封建王朝初期往往采取奖励垦荒和扶植自耕农的政策。
不利因素:封建国家加于自耕农的沉重徭役负担;难以抵抗的自然灾害;地主的土地兼并。
认识:封建统治的安定依赖于大量自耕农经济的存在,但是封建政府的剥削和地主阶级的土地兼并又不断破坏自耕农经济,形成封建社会一个深刻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