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
一、作者介绍
辛弃疾 (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代表,是两宋豪放词派的代表,是宋词的集大成者。有《稼轩长短句》四卷。他流传至今的词作计有620多首,数量居两宋词家之冠。他的词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豪放风格,把爱国词的创作推向顶峰。他的词唱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充满着同仇敌忾的爱国热情。同时辛弃疾也吸取婉约词的蕴藉细腻的长处,兼容众体,吸取各家之长。在以豪雄英伟之气为主调的同时,也不乏妩媚、清丽、娈婉之作,兼有俚俗幽默之调,形成以豪放沉郁为主调的多样化的艺术风格。"足以领袖一代,雄视百家"。
二、课文简析
(三)菩萨蛮
1.写作背景简介:这是一首登临怀古词。所登临的地方,题序中已写清楚,就是"江西造口壁"。所怀的"古",实际是40年前当朝的旧事。这一旧事,据有关文献记载,大体是这样: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十月,金兵侵入江西,隆韦占太后从洪州(今江西南昌)沿赣江南逃,先乘船逃至造口,后转陆路流亡到赣州。当时,金兵追太后御舟至造口时,对这一带地方大肆蹂躏,广大人民群众遭到血腥的劫掠和屠杀。40年后,作者在任江西提点刑狱的时间里,来到这惨烈史事的见证地,浮想联翩,感慨万千写下此词。
2.基本解读::这是一首怀古伤今的爱国词,对朝廷奉行投降国策并由此带来的国破家亡表示强烈不满和无限悲愤,从而表现自己对祖国和人民的炽热的爱和壮志难酬的情怀。(主旨)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词人身临隆禧太后被追之地,联想到当时南宋的命运危在旦夕。想到金侵略者的滔天罪行,想到国耻未雪,悲愤填胸。"行人泪",概括了当时千千万万逃难民众的种种灾难,也包括了许多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爱国志士的悲愤。"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面对眼下所见证的悲惨史实,想到当前南宋朝廷的政治现实,凝望汴京,追思北宋,怀念中原故土,一个"望"字饱含着多少爱国之情 !可是,能望见汴京吗?望不见。它被无数的青山遮挡住了。这处的"可怜",作"可惜"解,这"无数山",喻指什么,这是一个泛概念,不易明确落实,应是包括各种造成中原未能收复的因素。"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又是一个设喻。清江的这一段的流向,不是向东,而是向北。但是词人知道,这江水终究是要东流人海的,这"无数山"只能在此暂时改变它的流向。驱逐金侵略者,收复中原,雪洗国耻,当前是困难重重。但历史的车轮是不可阻挡的,爱国者的理想一定会实现的。但是,南宋朝廷的政治现实毕竟是严峻的,所以这乐观的情绪立刻又跌进深沉的喟叹:"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鹧鸪"的鸣声,古人有各种不一的模拟比附,因而后人对结拍一句理解,有所不同。看来还是"行不得也哥哥"这个意思更接近作品的意脉实际。
3.鉴赏要点:象征手法的运用,是此词最突出的写作特点。词以眼前景道心中事。眼前景,不过是清江水、无数山,心中事则包括家国之悲、今昔之感、壮志难酬之叹,等等。用以象征的意象,有的是单一明确,有的是概括笼统,因而所托寓的意思也是有的可以明指,有的不便一一坐实(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审美经验去联想发挥,不必一一坐实)。以清江之水起兴,用江水比喻"行人泪",既形象,又语带夸张。这是明确的。而那可怜的使得"长安不见使人愁"的"无数山",喻意就比较笼统,不是指某个单一的具体事物。"青山遮不住,毕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