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1(人教版)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设计
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课标解读:本条标准旨在阐明大气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到达地球后的能量转换过程,太阳辐射能的转换及分布不均是大气运动产生的根本原因,也是形成一切大气运动和大气现象的重要原因。因此这里的大气受热过程应包括大气热量传输过程和大气运动过程。对本条标准的解读应重点把握两个过程和两种运动:①说明大气的热量传输过程及影响;②理解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热力环流过程;③分析大气的垂直运动及其带来的影响;④分析大气的水平运动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主要讲述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材分三部分: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关于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材以图文的形式说明地面辐射促使大气受热升温,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这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也是学习热力环流的基础。关于热力环流,教材阐述了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即大气为什么运动?教材指出各纬度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多少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并且以图文的形式形象生动地讲解了热力环流发生过程中温度、密度、气压在不同方向上的差异,贯穿这部分内容的线索是水平方向上的冷热不均引起空气的垂直运动,造成空气密度分布不均,密度不均又造成气压差异,而水平方向上的气压差异导致了大气的水平运动。教材在讲明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时,安排了"海陆热力环流"的案例探究,让学生应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昼夜热力环流及海陆间气压、风向的变化。热力环流原理是本节的关键,热力环流既是大气受热过程学习的延伸,又是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基础。关于大气的垂直运动,教材没有单独将其列出,考虑到本节知识的结构完整性和后面学习天气的需要,可从前后教材中提炼出大气垂直运动及其影响。关于大气水平运动,教材分两个层次讲述:一是空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二是不同力源作用下风向的变化。对风向变化的理解首先要明确水平气压梯度力是产生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其次明确在地球表面作水平运动的物体又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近地面大气运动还受到摩擦力的影响;最后分析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建立平衡的过程,也就解决了大气水平运动的形成过程,从而解答了大气是怎样运动的。
依据课标、教材、教学三者的不同要求及相互关联,对教学内容做了如下处理。本节内容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两个过程,即大气的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过程。第二课时完成两种运动,即大气的垂直运动和大气的水平运动。其中大气的垂直运动是从前后教材中提炼出来的内容,因为这样处理既分散了难点,又合理分配了教学容量。并且符合学生由整体到局部,由全面到具体的心理认知规律。
教学目标:
依据对课标、教材和教学对象三者的分析,确定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的不同性质及其特性。(第一课时)
2.利用图表说明太阳辐射能量在太阳、地面、大气、宇宙之间的传输过程及影响。(第一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