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实词、虚词,重点掌握"食、见、策、尽"等的词义。 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3、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领悟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能力目标:
1、提高学生自己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尝试让学生自己翻译通解全文 2、锻炼小组合作能力,能辨析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
2、使学生了解作者韩愈怀才不遇的情感,培养学生学生对人才的认识。 教学重点:
1、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2、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2、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考大家一个问题,你们能列举出有关马的成语吗?(学生列举)那么,我们把能日行千里的马称为什么呢?(千里马)同学们听说过"伯乐相马"的故事吗?
教师讲述: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相信在学完课文以后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二、作者简介 1、指名介绍 2、教师投影强调: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
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三、解题(过渡后投影)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
"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四、朗读训练 1、听读
要求:请同学们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
祗 骈死 槽枥 粟一石 食 才美不外见 邪 2、指名读。(一人一段) 3、自读 五、疏通文意
1、结合注解自译,圈画重点字词及疑难。 2.请学生找出需要注意的重点字词 3、教师强调。 (1)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才美不外见 食之不能尽其材 其真无马邪 (2)一词多义 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食之不能尽其材 故虽有名马 虽有千里之能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六、整体感知
教师出示问题, 学生思考讨论: 1、文中的伯乐和千里马有怎样的关系?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耶
2、韩愈笔下的千里马有哪些遭遇?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4、文中那句话点明了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
5、过渡:千里马的遭遇,让我们不仅心生怎样的情感?(同情。)
韩愈不仅将自己对千里马的同情挥洒在描绘千里马遭遇的字里行间,他那复杂的情感还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