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 教学单元: 第三单元 主备人: 李玲丽 课题(课时) 10《蝙蝠和雷达》 使用人: 李玲丽
郑雅鑫 教学目标: 1.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2.会认、会写本课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3.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与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 激情导入
同学们,大自然不愧为我们人类的老师,它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奥秘,带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我们人类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自然界的生物身上受到的启发。你们都知道哪些这样的发明?(潜水艇受鱼的潜水特点发明;飞机根据鸟儿飞行的特点发明;建筑师受蜂巢结构的启发设计建筑等。)人们仿照生物的某些功能进行研究创造的科学称为仿生学。
二 初读课文
自学提示:
1.轻声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联系上下文,查字典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新词。
3.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4.把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三 小组交流
四 集体汇报
重点提示:
1.生字。
(1)字音:蝙读biān;捕读bǔ不读pǔ;锐读ruì;荧读yíng不读yín。
(2)字形:"揭"最后一笔是竖折。 2.新词。
敏锐:这里指眼睛看得很清,反应很快。
超声波:超过人能听到的最高频率(20000赫兹)的声波。超声波沿直线传播,有方向性,并能反射回来,对物体有破坏性。
雷达:利用极短的无线电波进行探测的装置。
3.主要内容。
讲科学家经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奥秘,从中受到了启发,发明了雷达,使飞机在夜间能安全航行。
五 理清思路
默读课文,理清思路,分段读课文。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从飞机夜间飞行的现象,提出它怎么能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
第二部分(第3~7自然段):科学家通过三次试验,揭开了蝙蝠夜间飞行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8自然段):科学家根据蝙蝠夜间飞行的原理,设计发明了雷达,解决了飞机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 激情朗读,引发疑问
1.老师激情朗读或背诵第一自然段,问同学们看到这一景象有什么疑问。(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
2.由飞机引出蝙蝠介绍蝙蝠,引发疑问。
(1)出示蝙蝠图片,结合课外资料和课本上第3自然段介绍蝙蝠。
哺乳动物,头部、身体像老鼠,四肢和尾部之间有皮质的膜。它在夜间飞行的时候,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2)见到蝙蝠在夜间能如此飞行,你有什么疑问吗?(是它的眼睛敏锐,夜里能看清所有的东西吗?)
二 介绍试验,解释疑问
1.导入:问题是创造发明的源泉。人们由蝙蝠的夜行产生了疑问,引发思考。为弄清楚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科学家就做了三次试验。每次试验的准备、经过、结果是什么,最后的结论又是什么?
请你以科学家的身份,介绍三次试验的过程及结论。
2.小组准备,合理分工,介绍清晰。
3.汇报交流。
4.引发疑问: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面对这样的结论,你又有什么思考?(它们是怎样配合起来探路的?)
三 画图展示,引发疑问
1.同学们,课文哪一自然段介绍了蝙蝠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第7自然段。)
2.默读第7自然段,用简单的图画说明蝙蝠飞行的秘密。
3.明白了这一秘密后,如果你是科学家,你会怎样想?(怎样使飞机也具有这一功能?)
四 引发想象,明确雷达的工作原理
1.假如你是飞机设计师,你会怎样把蝙蝠夜间飞行的功能运用到飞机上呢?(飞机也能发出一种波,遇障碍返回时,飞机又能接受这种波,使飞行员看到是否有障碍物。)
2.科学家发明的雷达,就完成了这一使命。雷达是怎样工作的呢?读第8自然段,完成下面的练习。(出示幻灯片。)
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嘴)。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发出的超声波)。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耳朵)。 五 回顾全文,激发创造欲望
1.同学们,科学家就是在大自然的现象中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不断进行发明创造的。你能从动物身上获得提示,设计一项小发明吗?相信你也能成为一个小小仿生学家。
2.学完课文,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吗?(科学家通过试验,揭开了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发明了雷达,解决了飞机夜间飞行的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