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归园田居》 教
学
目
标 1.知识目标 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其诗歌的基本特征。 2.能力目标 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德育目标 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 重点:领悟诗人憎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自由的思想倾向。 难点: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教学流程:
(包括:1、设疑自探;2、解疑合探;3、质疑再探;4、运用拓展。 一.导入语。
初中时我们学过《桃花源记》,谁能说说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要点(景美,景色怡人;人美,热情好客,淳朴善良;生活美,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人人劳动,丰衣足食,幸福安宁。)
二.设疑自探。(学生在早读时预习课文,结合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小组整合有价值的疑问,写在纸上,课前各小组将小组疑问整理到黑板上,上课时,师生共同整合有价值的共性疑问,并将其作为本节课的自探提纲)
1. 思考:"归园田居"的意思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它的题眼是什么?这个明示信息下还潜藏着哪些隐性的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明确:
1、从何而归? 2、 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 归去如何?
三.解疑合探。(针对自探结果,组内讨论,出示讨论要求。之后,组织展示、评价,讨论快结束时出示展示分工及要求,展示快结束时出示评价分工及要求。)
明确:(1)从何而归?
尘网
樊笼
官场生活-喻 情-厌恶悔恨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分析:"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是作者对自己整个前半生的摇摆、痴迷表示深沉的忏悔。"尘网"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极端厌恶,"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夸大了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2)为何而归?
明确:
讨论: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作者说"误落尘网中",岂是一"误"字所能解释?
提示: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于追名逐利,在这样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明确:养家糊口,大济苍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3)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思考:如何理解"守拙"?言外之意是什么?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独立和自由。 提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抓住几组意象分析。
(找出描写田园景色的诗句,然后齐读)
明确:恬静 幽雅 空阔 朦胧
近处:宅院、林木,亲切可即
远处:村落、炊烟,给人以悠长的遐思
色彩:桃红、柳绿,环境幽雅美丽
声音:狗吠、鸡鸣,以动衬静,更显宁静和平
(4)归去如何?
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词语。
明确:无尘染/有余闲/久/复--自由、安逸、喜悦。
提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四、质疑再探(大家在探究以上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有没有生成其他新的疑问?你能提出更有深度更有创意的问题吗?请大胆提出来。我们共同交流。)
预设:1、联想思辨(结合《归去来兮辞》的作者辞官归隐)。有的人说这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你有什么看法(讨论)?
[点拨]
学生各抒几见,只要能自圆其说就可以。要根据整首诗,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写作背景来发表自己的观点。
[明确]
"世与我而相遗,复驾言兮焉求?"陶渊明辞官归隐是在对污浊的现实社会绝望之后选择的一条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人格、渴望自由的道路,与当时社会的"学而优则仕"是格格不入的。在当时的社会来看,陶渊明坚持高尚的志趣是一种对黑暗官场的反叛,具有积极意义。
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浊,不能单*"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放弃了大济苍生的理想则有其消极的一面。
由此可见,陶渊明的思想儒道兼有。儒家积极入世、大济苍生,曾为陶渊明的人生追求。而消极避世的道家思想在"误落尘网"13年之后,"悟几往之不谏,改心为形役"为"形为心役"找到真正的自我--质性自然。这一儒道思想在现在看来并非完全是一种消极的思想。
[说明]
作者的这一思想为以后历代不得志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个精神上的归宿,同时也为学生的批判创新提供了材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感悟能力。
2、艺术特点:
(1)、情景交融
近处:宅院、林木 厌恶官场
远处:村落、炊烟 向往田园
色彩:桃红、柳绿 追求自由
声音:狗吠、鸡鸣 保持高洁
(2)、语言质朴。
五、 结束语
《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朴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补充
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