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
班级: 姓名: 学号:
课 题 复习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授课时间 课时 1 主备人 内容标准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复习要求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衣、食、住等物质生活方面变化的史实。
2.了解近代以来 "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婚丧嫁娶习俗和人们社交礼仪变化的史实。
3.探讨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问题探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学法指导 【课前诊断】
1.西装传入中国是在( )
A.鸦片战争前 B. 鸦片战争后 C. 民国成立后 D. 五四运动后
2.辛亥革命后几十年,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是 ( )
A. 西装 B. 列宁装 C. 制服装 D. 中山装
3.中国近代女子最具代表性的服饰是 ( )
A.旗袍 B. 连衣裙 C. 上衣下裙 D. 长袍
4.四大菜系是指鲁菜、粤菜、川菜和 ( )
A. 淮扬菜 B. 浙菜 C. 皖菜 D. 湘菜
5.下列属于西餐传入对中国传统饮食产生的影响是 ( )
①对中国四大菜系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②西餐中常用的原料进入餐桌
③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
④中国传统的饮食习惯发生改变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6."四合院"一般是哪一地区的典型民居 ( )
A. 上海地区 B. 北方地区 C. 西部地区 D. 两广地区
7.下面不属于民国时期变化的风俗是 ( )
A. 剪辫 B. 火葬 C. 放足 D. 握手
8."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是在 ( )
A. 鸦片战争后 B. 辛亥革命后 C. 新中国建立后 D.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9.下列情况,在民国时期,不可能出现的是( )
A.男子流行中山装,女子则以旗袍为日常着装
B. 中西餐并行于世
C. 京津地区出现了欧化住宅
D. 男子普遍留长辫、女子大多缠足
10.丧礼趋于简化,并出现了带有强烈西方色彩的新式丧礼,是在( )
A.鸦片战争后 B.19世纪末20世纪初 C.中华民国成立后 D.新中国成立后
11.关于近代中国的剪辫子潮流,下列哪个说法是不正确的( )
A.剪辫子的潮流归根结底是生产力、生产关系推动的结果
B.剪辫子问题生动地反映了在革命风潮的推动下社会风尚的剧烈震动
C.剪辫子潮流体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D.剪辫子等生活方式的变化又会推动社会关系的变化
12.下列社会风俗变化是发生在民国成立后的有( )
① 剪辫易服、迫令放足 ②破除神权,反对迷信 ③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④ 女子开始走出家庭,步入社会,并获得受教育的权利
A.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B D A A C B B C D B C D 【知识结构】
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原因
【基础知识】
近代物质生活 现代物质生活 辛亥革命前 辛亥革命后 新中国 衣 男:长袍马褂(通常服饰)
西装传入
女:旗袍 男:西装流行
中山装流行
女:旗袍改良创新 50-60C列宁装、连衣裙(布拉吉)等苏式服装一度受到青睐
60、70年代中山装、绿军装流行
改革开放后服装由单调走向多姿多彩,变化万千 食 鲁、粤、川、淮扬菜,四大菜系及形成
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西餐西点受到国人欢迎 住 四合院--传统北方民居
鸦片战争后,租界地区,西式住房开始出现;居室建筑西化趋向,--中西合璧
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地区开始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
改革开放后,东部地区高楼大厦、小洋房比比皆是 行 1.轿子、马车(传统的代步工具
2.近代新式交通工具代替传统工具--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
19中后期,自行车传入,20世纪初期城市中普遍出现。20世纪50年代,中国建立自己的自行车制造厂(自行车王国)。
3.火车、汽车、电车出现
4、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交通发展日新月异 风俗 1.鸦片战争后上海广东等地买办开始穿西装;
2.洋务运动中的留美幼童穿西装,剪辫子揭开了断法易服的序幕;
3.维新变法时期,维新派提出"断发易服,禁止缠足"
4.20世纪初革命派"断发易服"表示反清,革命。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法令"断发易服,禁止缠足"
大城市知识分子提倡婚姻自由,妇女解放
社交礼仪也发生了变化,"同志、先生"称呼取代了"老爷、大人"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重点难点】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的原因
鸦片战争后,中国由原本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向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逐步过渡,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革,与此同时,与人民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它的影响下发生改变。
鸦片战争后,列强们蜂涌进入中国,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西方的商品和资本,同时也把西方的思想、文化带到了中国。
2.影响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一是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西方国家资本的注入,把以工业文明、科学文化和生活方式为核心的近代文明移植到中国。
二是维新思潮、革命思潮的推动。
三是改革开放后,西方文化、习俗大量涌入中国,中国与世界接轨
3.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物质生活习俗变迁的特点
鸦片战争后--民国时期: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向学习西方、由过去的封建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趋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
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封闭化、独立化。
改革开放以后:由于观念的转变,与世界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了国际的潮流。
4.特别注意,社会生活的每一次大的变化,都是与特定的历史大背景相关联的:
变化 重大背景 概况 第一次变化
鸦片战争以后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货"大量涌入、上海等近代化大都市崛起,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人民的生活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第二次变化
辛亥革命后 1912年,由于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旧的风俗习惯受到极大地冲击,人们的精神生活都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第三次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 由于政府的强制行动,一些社会丑恶现象被取缔了。物质生活上出现了平均主义,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但在城市里生活还是有保障的。 第四次变化 改革开放以后 经济发展蒸蒸日上,政治环境也越来越宽松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令世界瞩目的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
5.服饰变化三阶段
阶段 时期 阶段特征 第一个阶段 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 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具体表现在长袍马褂、上衣下裙依然流行,西装、中山装、旗袍更成为这一时期的典型服饰。 第二个阶段 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由于政治上的影响,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具体表现在列宁装、制服装、绿军装成为社会的流行 第三个阶段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6.中国居室建筑的演进,利用下列图示掌握居室建筑演进的过程和特征。
传统 中西合璧 完全欧化
【典型例题】
"我7岁的时候,(一个妇女向普鲁伊特说),我的妈妈给我洗过脚后擦上些明矾,剪去脚指甲,然后把我的几个脚趾压到脚掌心,用一尺长二寸宽的布裹住,先裹右脚,后裹左脚。......过了几个月,除大拇趾外,几个趾头都压在脚心上了......妈妈打开裹脚布,擦干脚上流出的浓血。她说,只有把肉去掉,我的脚才能变得娇小可爱......每两个星期给我换双新鞋,每次新鞋都比前一双旧鞋小一两分。......四个脚趾弯得像死毛毛虫一样,过了两年才达到三寸的模式......我的小腿细了,两只脚背拱起,又难看又臭。
--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请回答 :
(1)这段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哪一个风俗?这一风俗在什么时候被改变?
①女子缠足。②中华民国成立后。
(2)这项风俗给女性带来了哪些消极的影响?
① 摧残肉体,限制了体力劳动
②助长了男尊女卑,造成男女不平等
③女子丧失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3)为什么这一时期,这项风俗会发生改变?
①西方民主进步思想的渗透
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③南京临时政府移风易俗的相关政策。
(4)除了这项风俗外,请你再举出几个与女性有关的风俗变化。(至少两项)
①旗袍等相关服饰的变化
②女子同男子共享受教育的机会
③恋爱自由渐成时尚
④点头握手取代传统的跪拜作揖。
【巩固练习】
材料一 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谊不亲,邦交不结矣。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重,行动则摇,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欧美百数十年前,人皆辫发也,至数十年前,机器日新,兵事日精,乃尽剪之,今既举国皆兵,断发之俗,万国同风矣。且垂辫既易污衣,而篱发尤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沐难则卫生非宜,梳刷则费时甚多,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天遭戏侮,斥为豚尾,去之无损,留之反劳。
--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材料二 我们为剪辫的最后目的,应该大家联合起来,等到全体的中国人都可剪辫子时,才把辫剪掉。若是一个一个的把发辫剪下,是不相宜的。这种愚蠢的风俗,是满洲人强迫我们做成的,必须等全体的中国人决心把它去掉,或者至少要有一个大多数,使全世界都知道才行。并且这种发辫不过是中国所受许多耻辱中的一种,我们应该立刻地把许多耻辱去掉的。
--《孙中山年谱长册》(上册)
请回答:
(1)请概括材料一中康有为主张"断发"的理由(不得摘抄原文)
(2)孙中山为什么主张"剪辫"?其主张"剪辫"的方式是什么?
(3)试分析康有为和孙中山主张的共同点。
参考答案:(1)不利于中外交往;无法从事机器生产;不利行军作战;欧美各国均随机器工业的开展和战争的需要剪发而富强;既不美观又不卫生;有损于民族尊严和国家形象。
(2)是推翻满清统治的民主革命的需要和象征,也是摆脱中华民族耻辱,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的需要和表现。全体或大多数同时剪辫而非一个一个地来,具有强烈的与旧制度、旧社会决裂的革命色彩。
(3)都把剪辫这一陋俗置于强国富民,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振兴中华的政治高度来认识,而非泛泛的移风易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