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宁一中教学设计(高C语文)
课 题: 《师说》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
学
目
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文中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及用法;
2、掌握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 2.能力目标 能自己判断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 3.德育目标 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重点:掌握、积累文中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及用法。 难点:培养学生自己判断特殊文言现象能力。 教学流程:(包括:1、设疑自探;2、解疑合探;3、质疑再探;4、运用拓展。)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觉得教师应该受尊敬吗?
从文革中的"臭老九"到今天"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地位一天天升高,可是在教师倍受尊敬的同时,也有很多人认为,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教师已经越来越职业化,跟一般的职业没什么两样,因此不需要特别尊敬。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的先人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有了精彩的论说,虽然
针对的情况不一样,但有些道理是千古不变的,尊师重教的风气是永远不会过时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唐代著名散文家韩愈的名作《师说》。
二、作者简介
学生圈点课下注释一,了解作者。
教师补充:他反对魏晋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家。著有《昌
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
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
三、写作背景
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玄学和佛学的兴起,儒学一度衰落,师道也就愈来愈不被重视,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了庸代。当时仍沿袭着一种封建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可以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郡有官可做。冈此,社会上产生了一种"耻学T师"的恶劣风气,求师学道往往会招来路人的讥笑。本文是韩愈借助于给学生李蟠赠文的机会,抨击那些自恃门第高贵的十人夫们"耻学丁师"的恶劣风气。
四、解题
"师说"不是"说说老师"的意思。"说"是占代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四、检查预习
读准下列一字多音或形近字的读音:
句读dou 或不焉fou 经传zhuan
读书(du) 不能bu 传道chuan
蟠pan '苌弘chang 近谀 (yu) ,贻(yi)
潘pon 无长无少zhang 须臾(yu) 怡(yi)
五、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正青及断句。
2、生自由朗读课文,熟读文本,了解文章内容。
3、找2、3名学生朗读课文,注意纠正读音及断句。
4、学生再次自由朗读,并结合课下注释了解文意。
理解中如遇到问题,向小组内其他组员提出,组内白行解决,如解决不了,做出标识,由小组长提出,由师生共同商讨,确定答案。
六、解难答疑
(一)设疑白探
人家在疏通文意过程中,有哪些文言知识在小组内也解决不了的,请提出米我们一起解决。
学生提问,教师总结归纳如下:(预设问题)
(第一段)学者、所以、传道受业、生乎吾前、从而师之、吾师道也、是故、"之"的不同用法及含义。
(第二段)师道,无惑、众人、耻学于师、圣益圣、愚益愚、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小学、不耻相师、族
(第三段)常师、师郯子、不必
(第四段)好古文、通习之、不拘于时、以贻之
(二)解疑合探
(三)合作探究
(四)质疑再探
大家在语句理解上还有哪些疑问?
七、运用拓展
请大家拿出命题本,就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
重要句子翻译等方面各出一道题。
(师叫四名学生到黑板上板书出题)
(一)通假字:
受一授 不-否
(二)判断词类活用现象:
1、吾从而师之( )
2、而耻学于师( )
3、则耻师焉( )
4、不耻相师( )
5、孔子师郯子、苌弘......( )
6、小学而大遗( )
(三)古今异义词
l、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求学的人 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2、小学而大遗古:小的方面学习今:专门的一个求学阶段
3、吾从而师之 古:是两个词,从:跟随;而:而且
今:连词,表结果、目的等。
4、今之众人 古:一般人、普通人 今:常指许多人
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不一定今:用不着,不需要
(四)判断特殊句式类型
l、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感也。(判断句)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判断句)
3、不拘于时 ("于"表被动,被动句)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由"之"作标志的宾语前置句)
5、而耻学于师;不拘于时,学于余:师不必贤于弟子
(三句均为介词结构后置句)
(五)讨论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l、师课文中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F:
(l)作名词,有两种情况。
②作"专门技艺人"讲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①作"老师"讲 古之学者必有师
(2)作动词,有三种情况。(名词作动词)
①作"学习、效法"讲。
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②作"从师(名词活用为动词)"讲。
或师焉,或不焉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
③做"以......为师"讲。(意动用法) 2、之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
(l)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①指代人或事物 例:择师而教之
②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例:
郯子之徒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2)作助词,有四种情况①、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例: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③表示宾语前置 例:句读之不知
④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例: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3>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①作代词,指代自己 例:君将哀而生之乎
②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 例:蚓无爪牙之利
③作动词,"到"、"往" 例:吾欲之南海
补充
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