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4.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
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教学难点:
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是一个诗歌理论问题,而学生对诗歌只有浅近的知识,也容易为文题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因此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突破认识的难点,帮助他们理解、学会诗歌语言暗示性这一表达技巧,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以设置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组织教学
一、导入:
同学们,大学问家林庚先生写了一篇文章是课文标题是《说"木叶"》,那么,"木叶"是什么呢?"木叶"有什么可说的呢?请大家拿起笔默读全文,圈点勾划,然后回答问题。
二、感悟"木叶"和"树叶"的区别,探究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比较"木叶""落叶"及"黄叶",进而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
师问2: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为什么会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呢?请同学们结合作者所引用的诗句来体会。
PPT边展示文中所引诗句边引导学生思考:
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师问:这所有的诗句,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讨论、明确:枝繁叶茂,浓阴匝地
展示文中所引诗句边引导学生思考:
木叶:亭皋木叶下,陇首秋去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落木: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思考,讨论:体会这几句诗给你的感觉。并注意由"木叶"到"落木"的发展及其关键之处。(为帮助学生体会,播放杜甫《登高》的朗诵。)
明确:萧瑟、凄凉。关键之处在于"木"字。
显示:木 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
比较: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讨论后明确:"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给人以一种饱满感,感觉到了层层树叶的波动。而"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则是一种落木千山的画面,感觉到的是"空阔"。
小结:这就是"木"字在古诗中的艺术特征。
提问: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暗示了"落叶"呢?
明确:因为"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 "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思考:"木叶"暗示的究竟是怎样的"落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