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部编本新人教版语文《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教案
八年级下册部编本新人教版语文《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教案第1页

大道之行也(详案)

               姓名: 座号:

教学课题 《大道之行也》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2、 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 与(jǔ)、亲、子、矜、寡、孤、独等实词 教学难点 理解大道社会理想 教学方法 诵读法、串讲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 2 授课教师 Ⅰ.第一课时

一、 课程导入

我们今天要学习《大道之行也》,在进入课文前,我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上任时提出了一个特别美好的执政理念,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对,是"中国梦"。中国梦,是一个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梦想,而两千年多前,我国也有一个类似于"中国梦"的对社会的美好构想,给它定名为"大同",我们今天就要来领略大同社会的美好。

二、 全文串讲

(附全文翻译)

在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施行的时候,天下就是人们所共有的,(人们)把品德高尚的人、德才兼备的人选举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

所以人们不单单赡养自己的父母,也不只抚养自己的儿女,让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成长,让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社会的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捡起来)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再兴起,所以(家家户户的)大门都不用关闭,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理想社会。

1、全班齐读

(1)提点字音

全班同学朗读一遍,在同学们朗读之前,老师先提醒同学们几个易错字词读音,请拿出笔将读音标注在字上面。第178页,正文第一行"选贤与能"的"与"(jǔ),第三行"幼有所长"的"长"(zhǎng),"矜、寡、孤、独、废疾者"的"矜"(guān),第179页,第一行,"男有分"的"分"( fèn),"货恶其弃于地也"与"力恶其不出于身也"的"恶"(wù)。好,现在齐读,大道/之/行也(断句,提顿语气),起。

(2) 纠正字音

纠正字音,再次齐读

2、 串讲

下面我们来串讲全文的翻译,同学们要注意听了,拿好笔做笔记,简单的句子我会请同学来翻译的噢。

(1)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大道/之/行也(断句,提顿语气),何为"大道"?看注释①,大道指的是什么呀?对,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问题一:"之",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我们一共学过"之"的几种用法? (之在这里,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翻译。行,施行、执行的意思。)

也,注意它的位置,用于句末,一般是什么作用啊?对,表示停顿,但是这里"也"不仅仅是表示停顿,大道之行也,这是什么特殊句式啊?对,判断句,所以它也是判断句的标志,。这句的意思是"在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施行的时候"。

★"之"的几种用法

(ⅰ结构助词,译为"的",如《爱莲说》,"牡丹之爱";ⅱ代词,如《桃花源记》"渔人甚异之",《核舟记》"闭之,则右刻......"代桃花林"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美妙景象;ⅲ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如《陋室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天下/为公",天下,跟今天的天下一个意思,为,是,公,共有的,与私有相对,这句翻译为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问题二:为什么说天下是共有的?这句话从哪个角度说明天下是大家共有的?有同学知道吗? 我们待会儿往下学,会发现,文章描绘了整个社会 ( 这句描绘的是尧舜禹圣人时代的社会风貌,那时实行的是禅让制,统治者把首领之位让给有才能的人,而非传位给自己的儿子或者有血缘关系的直系、旁系亲属,比如尧去世后,尧把部落联盟首领位置让于舜,推舜为帝。继位的有才能的人一般都是大家推举出来的,是公认的,故而说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选贤/与能。选,选拔,贤,这是一个词类活用,是什么词用作什么词啊?对,就是形容词用作名词,贤人,品德高尚的人。做好笔记。与,通"举",推举之意,与"选"意相似。能,用法是不是与贤相同啊?形容词用作名词,有才能的人。整句翻译,选拔品德高尚的人,推举能干的人,但是我们刚刚说"选"与"与"意义相似,那么这句就可以整合为: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看课下注释②。

讲信/修睦。讲,讲求,信,诚信,修,培养,睦,和睦,这里指和睦的气氛。整句翻译,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看课下注释③。

▲问题三:那么"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与"大道之行也

"是什么关系呢?(可以以译文进行引导。是大道这个政治最高理想的基本特征。)

(2)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故/人不独/亲/其亲。

故,所以;人,人们;独,仅仅,单单;亲其亲,第一个亲和第二个亲用法、意思一样吗?对,第一个亲,名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以......为亲,把......当做亲人;第二个亲,名词,亲人;其,代词,代"人",译为他们的。整句翻译,所以人们不仅仅把自己的亲人当做亲人,那他们还把谁当做亲人啊?对,别人的亲人,那我们要把它补充翻译出来,使句意更加通顺,"还把别人的亲人当做亲人"。

不独/子/其子,请同学翻译,注意翻译出两个"子"的不同用法与意义。"不仅仅把自己的孩子当做孩子,还把别人的孩子当做自己的孩子"。

《孟子》中有一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与此句意思相近。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老,我们现在都把它用作什么词?对,形容词,但是在这里,它是形容词吗?不是,是形容词用作名词,老人;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跟老/有所终结构是不是一样啊?所以,"壮"、"幼"的用法与"老"一样,都是名词用作形容词,分别指壮年人、小孩。有所,这是固定用法,所字结构,具有名词性,"......有什么......",终,终其天年,颐养天年,"有所终",有可以终其天年的地方。整句翻译,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 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请同学来翻译,(壮年人有可以起作用的地方,小孩有可以长大成人的措施)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成长。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寡",与"矜"相对,一个无妻,一个无夫,指老而无夫的人;孤,幼而无父的人;独,与孤相对,一个无父,一个无子,不过这是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残疾人;者,......的人;有所养,我们刚刚说过,"有所"是什么意思?对,"有可以......的地方/方法",有所养,有可以供养的地方。整句翻译,让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社会的供养。

男/有分,女/有归。

分,职分,指职业、职守,看注释①;归,女子出嫁;整句翻译,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货,财货;恶,憎恶;其,代词,代什么啊?对,代前面的"货",译为它,弃,丢弃;于,在;整句翻译,对于财货,人们憎恶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 不必,不一定,注意,不是没有必要,藏,私藏;整句翻译:(捡起来)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请同学翻译这句。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问题四:

读到这儿,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是怎样的一个社会啊?

人人有所

(3)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是故/谋/闭而不兴

是故,因此;谋为一中性词,其含义随语境而变,有"谋略"、"阴谋"之意。那在这里应该选取哪个意思啊?对,阴谋之意;闭,堵塞,杜绝;而,表示承接关系,不译;兴,兴起,发生。整句翻译:因此奸邪之谋就会得到杜绝,不会发生。

盗窃乱贼/而不作

盗,破门而入,暴力抢夺窃取为盗;窃,翻墙撬锁,以巧力窃取为窃;乱,造反;贼,害人;而,表示承接,不译;作,发生。整句翻译: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就不会发生。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外户,泛指大门;而,表示承接;闭:关;是:这,指示代词;谓:所说的,所谓的;同,和、平,大同,理想社会。整句翻译:所以(家家户户的)大门都不用关闭,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理想社会。

三、 总结 + 习题巩固

疏通完全文翻译,请同学们再齐读一遍。并用习题来巩固重难点字词意义。

1.给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注音。

(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与: (jǔ)

(2)幼有所长 长:(zhǎng )

(3)矜、寡、孤、独、废疾者 矜:(guān)

(4)男有分,女有归 分: (fèn)

(5)货恶其弃于地也 恶: (wù)

2.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1)选贤与能。 与 通 "举",意思:推举,选举

(2)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矜 通 "鳏",意思:老而无妻的人。

3.解释下列加粗字的意思。

(1)男有分,女有归 分: 职分 归:女子出嫁

(2)货恶其弃于地也 恶:憎恶

(3)盗窃乱贼而不作 贼: 害人 作:发生

(4)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闭: 关 大同:理想社会

4.翻译下列句子。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3)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4)盗窃乱贼而不作。

5. 指出加粗字在句中的词性及用法。

选贤与能 贤:品德高尚的人 能:有才能的人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亲:名词作动词,以......为亲 子:以......为子

6.填空

(1)《礼记》是中国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它是由 西汉 (朝代)的 戴圣 (人名)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的。全书共有 49 篇。

(2)"四书"是公认的儒学经典,它不是一本书,而是《 论语 》《 孟子 》这两部书和《大学》《中庸》这两篇文章的统称。其中《大学》《中庸》是《 礼记 》中的两个篇章

Ⅱ.第二课时

一、 分析内容,梳理层次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大道之行也》,领略了两千多年前,人们对大同社会的美好构想,课文最后一句,"是谓大同"

▲问题五:"是谓大同",何为大同?有没有同学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告诉老师,什么是大同?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大同?(同时可以顺势梳理第一、二、三层次)

(1)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

(2)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有归"。

(3)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问题六: (1)(2)(3)可用文中哪个词来概括?

"天下为公"

(引导学生理清思路:第一层:"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是大道的施行措施。)

以"大道之行也"总起,以下分述: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共有三个方面:①故人不独亲其亲;②男有分,女有养;⑧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为己;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是全文的总结。

(引导学生明白,"故"与"是故"是各层次的分界,标志着全文的总结,)

二、 与《桃花源记》对比异同

▲问题七:这样美好的社会景象,对社会的理想化展望,我们还在哪篇课文中学过?

(《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与《大道之行也》两篇课文描述的社会景象有什么相似之处?

  (《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与《大道之行也》中的"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相似,都表现了人民因得到社会关爱而生活安宁和乐美满幸福的景象。)

对,《桃花源记》与《大道之行也》的相同之处,很显然在于对社会和谐景象的描绘。但是,它们描绘的社会又有什么不同呢?

《桃花源记》

我们翻到166页来看一下课文第三段。桃花源中人是为什么会来到桃花源中定居?"先世避秦时乱"他们是主动想要到桃花源中的吗?显然不是,他们不是主观意愿上要建立一个"桃花源"这样社会;

他们与外界还有联系吗?"与外人间隔";他们了解当世情况吗?"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中人不解世情,与世隔绝,"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种景象只在桃花源中才有,并没有推广到整个社会中。

《大道之行也》

再翻到178页,回到《大道之行也》,大道的施行是主动还是被动的?"大道之行也",主动从政治上施行;

大同社会是否有区域分别,这儿大同,一片美好,那儿不见大同,战争纷扰的? 没有"天下为公" 惠及"老"、"壮"、"幼"、"矜、寡、孤、独、废疾者"、"男"、"女",不但遍及天下,而且无论男女老幼都能感受到"大同"的美好。

所以《大道之行也》中的大同社会与《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哪个更有现实意义?显然之大同社会,它是可以实现的。

▲问题七:大道与大同意义一样吗?

(不一样,大道是最高政治理想,是施政纲领,而大同是理想社会,是施行大道的结果。)

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