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黄河的主人》导学案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黄河的主人》导学案第1页

潞城市城关联校四年级 语文(教)学案

学习内容 黄河的主人 周次/课时 共两课时 学习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感受黄河的气势,了解羊皮筏子的特点和功能。

  3、在朗读中感受黄河风浪的险恶和艄公的勇敢、沉着和智慧,进而体会人类在征服自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本质力量。  课前预习

  一、看拼音,写词语。

  wan ma ben teng yang pi fa zi zhuo lang pai kong

  ti xin diao dan tan xiao feng sheng bo lang tao tao

  gu lang qian jin zhuan xin zhi zhi ru lu ping di

  二、多音字组词。

漂 piao( ) 系 ji( ) 没 mo( )应 ying( )

piao( ) xi( ) mei( ) ying( )

第一课时

1、解题质疑

2、初读课文,感受语言

  黄河的主人是________,艄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艄公在干什么)。艄字的笔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筏字这样写_________。

3、找出下列词语中表示"害怕"的词语,你还能说出那些近义词。

筏子 艄公 竹篙 沉着 波浪滔滔 惊涛骇浪 如履平地

激流 险恶 赞颂 尝试 提心吊胆 胆战心惊 浊浪排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解释词语。

    胆战心惊: 战:

    惊涛骇浪: 骇:

    如履平地: 履:

    专心致志: 致:

第二课时

1、复习:

通过上一课的初步学习,你了解到课文介绍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事。

  2、学习第一部分,体会黄河上羊皮筏子的惊与险

  从下列词语中可以让人着重体会到黄河的汹涌险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东西的渺小无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为那东西的强烈担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远望时,看到的仅仅是一样东西,即使如此,作者已经为这样东西而担心害怕,那么,当他定睛细看时,发现这东西上面坐着的竟然是人,此时作者的心情你可以用这些词语来形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习第二部分,体会艄公的大智大勇

"我不禁提心吊胆,......浏览窗外的景色。

  边读边思,你可能有这些问题要问: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核心问题)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自主合作探究

你的看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伙伴交流讨论得出如下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重点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加深领悟

  此时我想对羊皮筏子上的艄公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最好能抓住课题阐述)

  我替作者来赞一赞羊皮筏子上的艄公。

"羊皮筏子上的艄公,更值得敬仰和赞颂。他站在__________________,面对着_____________,身系着_________________,手里只有_____________________。他凭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战胜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为______________。

5、小结全文,深化主旨

  《黄河的主人》是我国著名散文家__________的一篇叙事性散文,作者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而赞颂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