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教学设计 1.整体设计思路、指导思想及依据的说明 人教版版必修三《新时期的理论探索》一课是高中历史的主干知识和热门考点。可是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对这一课很难提起兴趣,教师对这一课也甚感纠结。究其原因有耳二:其一,这一课理论性强,枯燥难懂,远离学生日常生活,学生很难从中找到共鸣,缺乏学习的动力。其二,教材的叙述"微言大义",点到即止,少有详实的描述,教师教授起来困难重重,缺乏有效的突破途径。如果教师只是依据教材泛泛而教,不对相关知识进行深入挖掘,很难适应考试的要求。但若只关注考点,又会陷入应试教育的死穴,历史课堂失去了价值追求。因此,在设计本课时,既要贴近生活,激发兴趣;又要落实知识、提升能力;还要体现人文关怀,使学生在获得历史知识的同时,汲取知识的养分。基于以上考虑,我决定创设历史情境,以华夏西部影视基地的创始人张贤亮为切入点,通过他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来深入挖掘改革开放后中国理论建设的成就;同时,让学生从人物的经历中汲取智慧,获得成长。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通过张贤亮非凡的人生经历历程深入了理解改革开放后理论建设的相关史实,进而培养学生勇于变革、开拓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本课教学设计紧扣课标,始终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作为学习的主导,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注重学生自主学生能力的培养。 2.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普通班学生,具备一定的语言自主学习能力,但是材料分析能力较弱,理解和概括能力不强,且不善于抓关键信息。 3. 教材分析(学习内容分析?)
(包括对本课教学内容的教学定位分析;教学内容与结构分析;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分析:本课教材从两个方面介绍了新时期的理论成就,高度评价新时期的理论是当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柱。
(2)教学重点:邓小平理论形成的过程及伟大历史意义。
(3)教学难点:邓小平理论是中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4)教学用具:有关张贤亮个人生平事迹的资料。 4. 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方面:了解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形成的背景过程和意义。探索新时期理论的历史地位;理解新时期理论与马列主义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方面:情境再现和问题探究,让学生从张贤亮个人的人生际遇中探究新时期理论形成的过程及伟大历史意义。
(3)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 :学习老一辈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高贵品质。 5. 教学策略设计 (1)引导讨论法:通过师生与生生的互动,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情境教学法:让学生从张贤亮个人的人生际遇中探究新时期理论形成的过程及伟大历史意义,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3)合作探究法: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加强对新时期理论伟大历史意义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