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确立依据
1.课程标准要求及解读
(1)课程标准
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阐述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
(2)课程标准解读
从课程标准的内容来看,学习要求既有显性的,又有隐性的。显性要求是"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这就要求学生知道传统文化的特点,区分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这是课程标准中的隐性要求。
从课程标准的行为动词来看,第一分句的行为动词是"解析",意为"解释、分析",对知识评价的要求在于分析说明,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实例分析并归纳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第二分句行为动词是"阐述",意为"阐明陈述,详细的解释,述说",对知识评价的要求在于理解和应用,要求学生能够区分不同的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态度,身体力行传承传统文化。
2.教材分析
地位与作用:本框题所在的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深入文化内部,对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创新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了解文化传播、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本框题承接第三课,围绕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继续讲述文化传承的过程。认识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理解继承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利于学生身体力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框题的教学重点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教学难点是传统文化的特征及如何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
内容结构:本框共三目,第一目:传统文化面面观,主要是通过展示生活中传统文化片段,让学生体验什么是传统文化,感悟不同的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第二目:传统文化在今天,讲述传统文化的特征及其作用。第三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阐述了基于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3、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拥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初步具备一定的辨别能力和分析能力,他们关注文化生活,能够自主地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文化现象,但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不少学生盲目崇尚外来文化,忽视传统文化的价值。我在教学时,充分发动学生的力量去搜集关于威海传统文化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在查找、交流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