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十七课《苏联的经济改革》学案(岳麓版必修2)
历史:第十七课《苏联的经济改革》学案(岳麓版必修2)第1页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课程标准】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重点难点】

  重点:重点: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及作用、失败原因。

  难点:难点:归纳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异同。

【基础梳理】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_____________的弊端日益暴露;__________的消极影响一直持续到战后,农业单位面积产量没有提高,仅为欧洲其他国家平均产量的1/3,这制约了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1953年,_________逝世,赫鲁晓夫出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

  2、内容:

  (1)农业方面:①允许_____________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____________________;(关于所有制)②开垦______,扩大________;(关于所有制)③开展大规模的_____________;(行政手段)④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____________等。(关于所有制)

  (2)工业方面:①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____________;(关于自主权)②给予企业调整__________________;(关于产品分配)③尝试推行"__________原则",通过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关于产品分配)

  3、结果与影响:(1)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_______________,并取得了一定成效;(2)1964年随着赫鲁晓夫下台,改革失败。

  4、失败原因:

  (1)根本原因: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_______________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苏共提出的"____________________"的目标严重脱离了苏联的实际。

  (2)急功近利,目标超越苏联的实际;

  (3)改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4)赫鲁晓夫本人____________,反复无常,造成混乱。

【知识升华】评价赫鲁晓夫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