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学案
【学习目标】
1.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
2.品味细腻传神的语言,体验文章的意境美。
3.掌握文章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作者在景物中交融着的深沉的孤独与苦闷的心绪。
【知识链接】
创作背景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此时,正值"四·一二"运动蒋介石背叛革命之时。曾参加过"五四"运动的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面对这一黑暗现实,他悲愤、不满而又陷入对现实无法理解的苦闷与彷徨之中。文章借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绘,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我们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
【活动过程】
活动一: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字音落实
闰(rùn) 煤屑(xiè) 蓊蓊郁郁(wěnɡ) 踱步(duó) 弥望(mí) 点缀(zhuì)
袅娜(niǎonuó) 羞涩(sè) 颤动(chàn) 霎时(shà) 泻(xiè) 参差(cēncī)
脉脉(mò) 酣睡(hān) 斑驳(bó) 倩影(qiàn) 峭楞楞(qiàoléng) 梵婀玲(fàn)乍看(zhà) 妖童媛女(yuàn) 鹢首徐回(yì) 棹(zhào) 纤腰(xiān) 敛裾(jū) 惦念(diàn)
2. 理清文章的脉络。
(要求: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注意朗读的感情基调,找出作者的行踪,理清全文的脉络。)
明确:从写
景状物的角度上看,第4-6段显然是文章的主体内容,应归为一部分。前三段,写夜赏的缘由。7、8两段,由现实写及想象中古时候的旧俗,突转一笔(回到家门)收束全篇。
这样分析,全文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写"观荷缘起"(情)
第二部分(第4-6段)写"荷塘月色"(景)
第三部分(第7-8段)写"月下遐思"(情)
明确:全文分三大段。第一大段,(即第 1 自然段),写作者夜深人静时去荷塘观赏月色的缘由。第二大段,(2-6 自然段)是全文的主体,细致地描绘荷塘月色的迷人、恬静,抒发作者淡淡的喜悦和哀愁。第三大段(7-8自然段),写江南采莲习俗及惦念江南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全文结构完整,衔接自然紧密,写景与抒情有机地揉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