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二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2 教案 Word版含解析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二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2 教案 Word版含解析第1页

课题: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 第 2 课时 教

标 知识目标 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的调整文革中国民经济的损失,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邓小平进行全面整顿;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以及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能力目标 解析史料、创设情境、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明确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关注国情的意识。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不论遇到什么困难,终将不断前进。 重点、难点 1、重点:大跃进及人民公社

2、难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屡遭挫折的原因和教训 教学方法、手段 问题探究式教法,同时配合史料阅读、课堂讨论 教学过程(教学设计):步骤、内容、教学活动 第二课时

(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失误

1、1956年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强调农、轻、重工业协调发展。

2、1956年中共"八大":(1)背景 :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2)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3)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尽快地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4)经济建设方针: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5)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6)结果:八大确定的路线并未能坚持下来。

3、1957年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主题。(方法:团结---批评---团结)

4、1957年开展整风运动。(反官僚、宗派、主观主义)

5、1957年开展反右派斗争。

6、反右派斗争扩大化(1957年)(以上为成功的探索)

7. 三面红旗(1958年):

(1)总路线:A、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B、影响:反映了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

(2)"大跃进":A、内容:工业:片面要求大办工业(以钢为纲)、农业:大办农业(以粮为纲)、追求高指标。B、特点:高指标、高速度、瞎指挥、浮夸风;C、结果: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影响经济发展;D根源:、忽视客观经济规律;E、评价:反映迫切要求改变落后现状的愿望,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影响经济发展,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浪费资源,破坏了生态环境。

(3)人民公社:A、内容:建立人民公社;B、特点:一大二公(一大二公:一大:规模大。就是将原来一二百户的合作社并为四五千户以至一二万户的人民公社;经营范围大: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二公:公有化程度高,就是将一切财产(自留地、家禽等)上交公社,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行部分的供给制,提高公有化程度;实行军事化、集体化、战斗化,大搞公共食堂。);政社合一(既是经济组织,又是行政组织);三级所有(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队为基础;一平二调。C、影响:片面追求共有化的程度,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浪费资源。D、根源:生产关系的变革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E、教训: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农业合作化的区别: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一次生产关系的超前变革,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合作化是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而进行的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它使生产资料农民所有制转变为合作社集体所有制,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探究:全面认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结果:国民经济出现混乱,出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1959-1961)

实质:"左"倾错误

原因:(1)党缺乏领导经济建设的经验,对于经济文化落后大国进行经济建设的艰巨性估计不足,急于求成,犯了左倾错误(违背马克思主义、违背实事求是原则)。(2)社会主义建设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完全要靠自己的探索。(3)国际形势的影响,美国对中国的封锁、孤立,中苏关系的恶化等。(4)毛泽东和党的一些领导人片面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发展。(5)革命战争年代习惯做法的影响。(6)毛泽东个人专断,个人崇拜破坏了集体领导。

教训:(1)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地进行;(2)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按经济规律办事;(3)国民经济必须按比例协调发展,搞好综合平衡;(4)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实际水平;(5)制定政策方针必须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坚持实事求是原则;(6)社会主义建立后,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7)注意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8、反右倾斗争1959年(左倾错误扩展到党内)

三年困难时期(1959----1961)原因:(1)"左"倾错误;(2) 自然灾害;(3)苏联断绝外援。

9、"八字方针"(1960年):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成功的探索)

"七千人大会"(1962年)

国民经济的调整:(1)时间:1960---1965(2)表现: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3)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4)影响:到1965年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城乡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10.文化大革命(1966---1976):严重干扰和破坏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三)、空前的劫难(十年文革66-76)

(1)1967年、1968年国民经济下降(原因):"文革"扩展到经济领域

(2)1973年国民经济复苏(原因):周恩来的调整--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3)1975年国民经济回升(原因):邓小平的整顿--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并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整顿(全面整顿的实质:全面系统纠正"文革""左"倾错误)

七、课堂小结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起步,开始了艰难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既有巨大成就,又有严重失误,但总的趋势是前进的。今天,我们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也经历了风风雨雨,今后的路还很漫长,任务也很艰巨。就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党中央重申了"建设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才能保持鲜活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