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教案
一、教学目的
(一) 通过阅读,理解和鉴赏人物的形象,了解小说的内容和情节发展,认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归纳总结小说深刻的主题。
(二) 认识典型人物阿Q的性格特点,提炼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 研讨"精神胜利法",评点其作为一种病态文化的根源,如有条件,可以写成研究性文章。
二、教学要求
(一)充分做好预习,可设计以下题目:
1.了解《阿Q正传》整篇小说的故事梗概。仔细阅读课文,理清阿Q对革命态度的变化,并体会小说叙述这一过程的意义。
2.提炼文章中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语句,并体会其对表现人物,表达主题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研讨人物形象,归纳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
结合小说的情节对阿Q的"精神胜利法"作准确的诠释。
五、课时安排:三课时
六、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对辛亥革命作批判性历史总结的最杰出的作品,也是鲁迅先生剖析"国民性",塑造"精神胜利"的人物最典型的作品。2002年,距《阿Q正传》问世已整整80年,阿Q这个不朽的名字仍被人提及。阿Q思想中的某些因子仍然被今天的人类延传着,所以,我们今天再读这篇小说,已经是不仅仅停留于小说所揭示的时代主题上。还要结合新时代,并用当代人的观念来审视它。
(二)作者及作品介绍
(三)创作背景
《阿Q正传》创作于1921-1922年。它为我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现实,一个病态的社会和病态社会下的畸形的中国人,这部不朽著作的诞生,有着其深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领导这次革命的中国资产阶级没有动员和组织广大农民一起参加革命,并且没有从根本上震动封建制度,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只是形式上的胜利。鲁迅先生以锐利的、深邃的眼光,深刻的洞察力和预见性,对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进行了历史性的总结。总结了其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教训。
(四)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提问1:在第七章《革命》中,阿Q对革命的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划分这部分的结构。
解答:革命:①未庄风传革命
②阿Q宣布革命
③阿Q梦想革命
④地主投机革命
提问2:作者写阿Q的变化过程,有什么深刻的意义?
解答:(可讨论完成,不要求千篇一律,千人一面。)
①写出阿Q式农民的落后和不觉悟,并体现在他对革命的错误认识上。他不分敌我,认识混沌,革命方式和革命目的都很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