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知识点一 赫鲁晓夫改革
1.原因
(1)二战结束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
(2)1953年,赫鲁晓夫上台,稳固了自己的地位。
2.内容
(1)农业: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
(2)工业: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3.评价: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知识点二 勃列日涅夫改革
1.内容
(1)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2)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3)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4)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注重发展重工业、军事工业。
2.评价:苏联的军事实力达到了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但是军备竞赛又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
知识点三 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社会出现了动荡、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
2.内容
(1)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
(2)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并出现了与国外合资的企业;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也开始实行租赁或建立家庭农场。
3.结果:没有取得预期成果,转向政治改革,最终导致国内局势失控和苏联的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