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的主要内容为二氧化硫的性质。本节是在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基础上,继续学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也是为氨、硫酸、硝酸的学习做准备,知识结构上承上启下。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从不同层次认识SO2性质的多样性,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 的观念。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初识可逆反应,知道化学变化需要一定的条件,并遵循一定规律;认识化学变化有一定限度,是可以调控的;多角度、动态地分析化学反应。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基于组成和用途对SO2性质提出可能的假设,通过实验加以证实或证伪。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能从问题和假设出发,设计探究方案,探究SO2的性质;在探究中学会合作。
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在科学探究中体现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赞赏SO2对生产生活的贡献,不回避其对环境、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并指出化学在解决这些问题时的方向和作用,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绿色化学观念。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酸性氧化物的性质,有一定的化学理论知识,如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等,知道物质的漂白性,初步了解有关二氧化硫与酸雨危害的知识,具备了基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推理分析能力。但还没有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系统学习方法,尚不能认识到物质性质的多样性:既有一般规律又有特殊性,还未形成设计实验方案的科学思维。
三、教学目标
1、从物质分类、化合价、特性三个角度推测SO2的化学性质,并设计实验方案验证。
2、初步认识可逆反应,认识化学变化需要一定的条件,有一定的限度。
3、在实验方案设计中,形成绿色化学意识,学会合作学习。
4、肯定SO2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不回避SO2对环境的影响,辩证客观地评价其利弊。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SO2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实验验证SO2的化学性质
五、教学设计思路及流程
基于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问题驱动,引导探究。 基于科学探究:
提出问题,合理推测,实验验证。 基于绿色化学:
创新实验,微型环保,科学高效。 基于知识应用:
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真实问题。 基于核心素养:
渗透学科思想,形成科学观念。
六、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类比推理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演示法。
七、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引入 硫磺皂指添加硫磺成分的香皂,是一种药皂,具有杀菌的功效。硫磺在古代是一味中药,硫磺还是火药的制备原料。火药,顾名思义是"着火的药"。《本草纲目》中提到火药能杀虫,辟湿气、瘟疫。
观察硫磺皂标签,
了解其功效。
认真聆听。 从身边的实例入手,激发学习兴趣。体现化学源于生活的思想。了解我国古代化学的发展史。 环节二 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 阅读课本,说出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
色、味、毒、态、密度、水溶性
放鞭炮→SO2有刺激性气味
【演示实验】的水溶性探究。
SO2易溶于水(1:40)
阅读课本,
观察实验现象:
瓶子迅速变瘪。
得出实验结论:
SO2易溶于水。 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利用生活经验和实验事实解决问题。体会生活与化学的紧密联系。 环节三 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1.从物质分类角度认识SO2
推测:SO2 是酸性氧化物
能够与 水、 碱、 碱性氧化物 反应。
【学生实验】
验证①:将SO2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
【演示实验】
验证②:将SO2气体通入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中。
SO2 SO2
NaOH → Na2SO3 → NaHSO3
澄清石灰水能否鉴别CO2和SO2?
类比CO2进行推测。
小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NaOH溶液(滴加酚酞试液)红色褪去。
书写方程式。
发散思维,建立联系。基于已知从推测物质的性质。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
宏观微观相结合解决问题。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思想。
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在此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习。
初识化学反应的限度与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