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自然灾害与防治
第二课 地质灾害及其防治
课标要求
(2017版) 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江苏课程调整方案
(2018版) 本内容为"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危害,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常见自然自然灾害包括旱涝、台风、寒潮和地震灾害。 教材分析 《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一》只讲述了洪涝灾害,对于其他灾害涉猎较少,需要教师自行组织教学内容。
学情分析
知识学情:本课较为驳杂,知识图谱也很复杂,不只是要讲灾害,还牵涉到灾害背后的成因、防治,需地形、气候等知识多管齐下才可。 班级情况:高一(1)至高一(4)班学生对于本课只有一个大概的概念,对于灾害的认知也较为浅显,故而应该大讲特讲,讲透讲明! 学习目标 1.人地协调观
2.综合思维 学生能根据图文材料,大致判断出灾害类型,并根据初中所学气候、地形、水文等知识,简单列举几条成因,给出几条防治措施。在这其中需树立"环保意识""危机意识"。 3.区域认知 学生能大致对应各区域所具有的典型灾害类型、特征及其防治措施。 4.地理实践力 学生可以根据所学知识和生活,针对特定灾害,提出可行的防治措施。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学习重点 旱涝、台风、寒潮和地震灾害的成因及其防治 学习难点 大致判断出中国各区域灾害类型及其成因,并给出合理的防治措施。 诵读预热 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情,教师可自主的印制一定的诵读内容,帮助学生掌握本课知识。 展示导入 教师自行选取合适的文字、图形、动画等材料,自然导入本课。 预习与填空 地质灾害及其防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属于重要内容。同学们需特别注意地震灾害、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的相关知识。
灾害类型 成因 时空分布 危害 防御措施
地震 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从而引起地面震动 各季节均可发生;东南部的台闽沿海,华北太行山和京津唐地区,西部青藏高原及外缘的川、滇西部,西北的新、甘、宁地区 在地震波的冲击下,建筑物发生破坏或倒塌,并由此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有时引发火灾和疫病蔓延 加强灾害研究和预报;实施预防措施 火山喷发 岩浆活动积累的能量沿地壳薄弱地带冲出地表 昆仑山、台湾等地 影响全球气候;火山灰与暴雨结合能形成泥石流 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加强预测、预报 滑坡 重力作用;地形坡度大;地表疏松碎屑物质多或地壳运动强烈,岩石破碎;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植被破坏;工程建设不当 山区,尤其是我国西南地区较突出 破坏或掩埋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 修建护坡,恢复植被、规范工程建设与人类的生产活动 泥石流 堵塞江河;摧毁城镇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破坏环境;危及生命财产安全 保护植被,保持水土,禁止陡坡垦荒与乱砍滥伐 地面沉降 过量开采地下水;采掘地下矿产 我国华北地区比较突出 形成地下水漏斗区,使地上建筑物塌陷、地下水水质变坏 用人工回灌的方法填补地下水漏斗区;矿区回填土石
备注与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