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123古诗词三首 课 时 三课时 主 备 罗改珍 学 习
目 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借助注释、插图等资源,自主学习,发挥想象,理解诗意。
4.体会诗词的内容,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乡村田园风光的美丽,感受到劳动生活的紧张繁忙,培养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根据诗所描绘的景物,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受田园生活及其情趣。
学 习
重 点 根据诗所描绘的景物,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受田园生活极其乐趣。
学 习
难 点 体会诗词蕴含意境 学 情
分 析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诗人,翁卷,他出生于美丽的江南水乡温州。每当人们提到他,就会想到这首诗。(出示课题及内容)
二、初读
1 认读生字,学记生字。
2 借助课文注释或查字典,把这首诗读正确,初步理解古诗内容。
三、展示交流合作学习成果,集体交流指正。
1提示重点词语 蚕 昼 耘 塞 指导笔顺写法
2正音 箬 蓑
3 完成P85页1,2题。
四、学习《乡村四月》,体会画面美
1 老师范读,轻重缓急得体,抑扬顿挫分明。
2 指名学生试读,老师相机指导。
3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体会感情。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1)透过"绿遍山原"这四个字,你仿佛看到什么绿了?(山岭和原野都绿了。)
(2)谁还从哪儿感受到了画一般的美?(白满川)
①读着这句话,你看到了什么?
②(出示画面)你能把它读出来吗?(绿......)
(3)四月的乡村还有更美的呢,听,那空中传来什么啼叫的声音?(子规声声)知道子规是怎么叫的吗?好,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子规的歌声。
(4)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春天,山陵和原野遍布绿色,到处都是已翻耕好的水田,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空,呈现一片片白色。杜鹃声声啼鸣,似乎在催促人们快点干农活,春雨漾漾如烟似雾。)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1)"了"是什么意思?(结束)
(2)理解这两句诗并体会感情。
(乡村的四月,农民是非常繁忙的,干农活是非常辛苦的,但他们却很勤劳,作者在这首诗中正是要赞美乡村四月里农民勤劳耕作,任劳任怨的精神)
4 指导朗读、背诵。
四、明确课文主题
1 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人,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2 看到了这么美的画面,听到了这么悦耳的声音,让我们再来读这首诗,读着读着,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乡村四月呢?
3 多么秀丽的田园风光,多么幸福的农家生活,美美地读读这首诗,用你的朗读带我们走进这如诗如画的乡村四月。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 让学生齐读古诗《乡村四月》。
2 这首诗描写了农村什么景象?(学生讲述)
设计意图:《乡村四月》与《四时田园杂兴》这两首诗都是描写古代农村景象。
二、导入新课
1 今天我们来学习范成大的诗《四时田园杂兴》,这首诗也是描写农村风光的。
2 教师释题意。
"四时田园杂兴":四时,是指春夏秋冬。田园,这里泛指农村。兴,指兴趣,引申为即兴创作。杂兴,指随兴写来。"四时田园杂兴"的意思是指:从一年四季的田园风光引发的各种即兴作品。
三、介绍作者
范成大(公元1126~1193年),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平江吴郡(今江苏吴县)人,南宋诗人。请同学们看资料对作者更深的了解。
设计意图:读者只有对作者生平深入地了解才能和作品对话,和诗人对话,明诗意,悟诗情。
四、朗诵诗,弄懂诗意
1 教师范读,让学生听清每个字的读音,整体感知诵读节奏和诗的画面。
2 学生自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多音字"供"的读法及"兴"字读第四声。
3 请看挂图,哪些诗句描写了画面。
4 指名朗读、分组读、互相学习欣赏。
5 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试着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懂诗句。
6 全班交流:学生根据自己的农村生活经历及自悟、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讲讲诗意思。
7完成两导两练p863题
五、品评朗读,感悟诗情、诗境
1 学生闭上自己的双眼,教师朗诵诗,让学生想象诗中意境。
2 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描写了古代村民白天在田间除草,夜里还忙于织布。男女各有自己的活干。写出了劳动人民昼夜不停劳作的辛苦,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同情。
第二句描写了村里儿童不懂得除草和织布。但他们也在茂盛的桑树阴下学着种瓜。写出了儿童的天真童趣,流露出作者对热爱劳动的儿童的赞扬。
六,总结学习古诗方法
七、拓展视野
1 想一想,说一说,你和诗中的儿童相比是不是更幸福?
2 背诵默写这首诗。
八、作业
用自己的语言描写诗中的场景。
第三课时
一、课前预习
1熟读古诗
2 查阅并收集与该词相关的资料。
二、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 知道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吗?(姜太公钓鱼的钩子是直的,而且不放鱼饵。他的钩离水面三尺,这能钓到鱼吗?他是在钓一个人--周文王。后来周文王果然来了。姜太公是钓来周文王对他的重用,果然帮助周文王推翻了暴政,建立周王朝。)
2 唐代词人张志和钓鱼与姜太公钓鱼有几他相似之处,也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今天我们就走进他 的词--《渔歌子》
三、初读感知,读出"词"味
1 读这首词,每人最少读三次,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2 指名朗读。
3 结合进行生字教学。( 学生通过组内学习找出难写生字词,教师指导)
四、精读感悟,悟出"词"画
1 什么叫"不须归"?为什么"不须归"?
2 找出描写景物的句子。
(1)张志和不仅是著名的词人,还是有名的大画家。他常常把画画的技巧融入到写词当中,他的好朋友大书法家颜真卿是这样夸他的"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意思就是说,他写的词就像一幅画。里边藏着很多的景物和很多的色彩。读一读书,看看他为我们描画了哪些景物?
(2)学生标画,教师巡堂。
3 想象色彩:如果你们把这些景物画出来,你们会用上那些色彩呢?为什么?
4 想象画面:
短短的27个字,就让我们读出了这么多景物,这么多的色彩,想一想,这是一幅怎样的画?你能用什么词来形容它?
五、拓展延伸,品出"钓"情
1 这么美的景象,你愿意归去吗?张志和呢?你们怎么知道的?
2 作诗和诗:他不愿意回去,他的哥哥却很担心他。担心他长期在外,怕他惹出麻烦来,于是出钱给他盖了一所草房,还写了一首词送给张志和,就是这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来自由地读一读。
哥哥这首词写什么?(哥哥在叫弟弟干什么呀?)
你怎么知道的?
你们就是张志和,我就是哥哥,看看你们能不能用词来回答我。
3 读出词中画,还读出词中人,诗词就有这样无限的想象空间。读诗歌,想象还不够,如果我们了解词人的生平,会有更多的发现。了解张志和吗?
(张志和不仅是诗人、画家,还精通音律。16岁,写折子给皇帝,写的是治国良方,皇帝很喜欢,赐名"志和",后来因事被贬官,从此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
4 姜太公钓鱼钓的是周文王,那么张志和钓到了什么呢?(悠闲的生活、清闲飘逸的心,这也是他一生的追求--心志平和。)
5 我们像张志和那样,独坐着,任清风拂面,任桃花的芬芳扑鼻而来,一起读--(读全词)。
六、回归主题,升华"词"情
1 假如你来到浙江你一定会看哪座山?(西塞山)来到西塞山你一定会想起一个人?(张志和)
2 欣赏唱词《渔歌子》。
七、作业
收集有关钓鱼的诗词。
完成P87页精要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