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科目 物理 年级 高一 作者 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3.1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 教学目标 ︵
知识
能
力品
德
︶ 1、知识与技能: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知道力的三要素;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个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能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通过"重心"概念的引人渗透"等效代换"的物理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激励探索与创新的意识,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和与他人交流的愿望,敢于质疑,勇于修正。 教材分析 ︵
重点难点
︶ 重点: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难点: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重心的概念。 时序 教学操作过程设计(重点写怎么教及学法指导,含课练、作业安排) 一、力和力的图示
演示:
用手压锯条、拉橡皮条等等,提出问题:
l、类似这些你还能举出哪些生活实例?
2、所有这些现象说明什么?
演示:
1、用手指推长方形小木块,你能看到几种不同的现象?
2、比较几种不同的现象,你能说出力的作用和它所产生的效果之间的关系吗?
3、说出你的结论。
学生活动:学生实验推木块。
操作参考:
l、用大小不同的力推木块靠近桌面的地方
2、用大小相同的力推木块的不同侧面
3、用大小相同的力推距离桌面不同高度的地方
学生叙述现象,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讨论与交流、总结:
(一)、力
1、力的物质性
2、力是一个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我们学过的物理量中,有哪些是矢量?
3 、力的相互性: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二)、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1、静力效果;2、动力效果。
(三)、力的表示方法:
我们怎样用数学方法来表示力?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观看课件《力的图示作图法》,完成对力的图示的教学。
归纳:
1、力的示意图;2、力的图示法;3、力的语言表示。
(四)、力的分类
1、按力的性质分;2、按力的效果分
二、重力
(一)、重力的大小、方向
(二)、重心:一个物体的各部分都受到重力的作用,从效果看(等效代替),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提出问题:
l、你能用一支铅笔将一个刻度尺水平支起来吗?做做看。
2、根据二力平衡,你能找到刻度尺的重心吗?
3、根据刻度尺的重心的位置,猜想质量均匀分布的物体的重心在哪里?
4、你的猜想正确吗?你该怎么做?
5、若在刻度尺的一端放上一块橡皮,刚才支点的位置改变了吗?说明什么?
学生动手做实验:
三、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引导学生阅读"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提出回答:
l、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分别是什么?
2、质子带正电,但质子(与中子一起)却能聚在一起构成原子核,请猜测原因可能是什么?
3、假设重力不存在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阅读;学生解答;交流讨论,发表见解。
阅读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提取物理信息的能力。
五、课堂训练
关于重力的理解
1、关于重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 )
A、重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接触面
B、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C、地球上的物体只有静止时才受到重力作用
D、物体只有落向地面时才受到重力作用
2、下列关于重力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B )
A、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或天平直接测出
B、物体对悬线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一定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
C、物体对悬线的拉力或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一定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
D、物体静止地放在水平地面上,它对地面的压力大小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
对重心的理解
3、关于物体的重心,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 )
A、物体的重心就是物体上最重的点
B、重心是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作用的集中点,也就是合力的作用点
C、物体的重心可以不在这个物体上,但有规则形状的均匀物体的重心就一定在物体上
D、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必与其几何中心重合
4、把一条盘在地上,长为L的质量分布均匀的铁链向上提起。当铁链刚好拉直时, 他的重心位置升高了 。
5、如图所示.把一个边长为a的正方形薄板ABCD绕过C点的水平轴转动,其重心最多可升高
六、课余作业
1、课后完成课本54页"问题与练习"中的2、3题。
2、用悬挂法确定形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硬纸板、衣服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