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教学设计
一、学习任务分析
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二节第一课时的内容,属于《科学课程标准》物质科学领域的知识。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的基础上展开的,并为后续学习原子结构的模型埋下了伏笔,所以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开辟了微观领域学习的新篇章,在学生的整个科学知识体系中起到了由宏观领域拓展到微观领域的桥梁纽带作用。由于构成物质的分子和原子无法用肉眼直接观察,所以该部分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
二、学习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初二学生,经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模型建构和符号表示的简单方法,同时在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水的组成》中,已经学习了水的电解实验,知道水由水分子构成,水电解后的产物中氧气与氢气的体积比为1:2。通过小学与初中之前阶段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分析能力、模型构建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等。但是由于心理认知水平的局限,逻辑思维还只是处于萌芽阶段,对于物质的微观构成还未形成理性认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1、举例说出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分子由原子构成。
难点:理解并比较"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由原子构成的物质中,原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分子由原子构成。
2、说出分子与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3、举例说出常见的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
4、区别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与原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这两种情况。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对水电解实验的产物进行分析,体验实验分析的方法。
2、 通过模拟水电解的过程,初步学会科学模拟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利用橡皮泥合作演示水的电解实验,学生培养初步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并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STS
从STM拍摄原子图像证明原子存在,感悟技术发展对于科学的推动作用。
五、教学策略
为了促进上述教学目标的达成,本节课将采用"情境引入--FLASH 演示--构建模型--启发引导--归纳总结--形成性评价"等教学策略,具体表现为以"以图片引发学生水分子构成的思考;展现水电解的FLASH演示动画,初步验证原子的存在;通过构建模型,感受水电解的过程,从而理解化学变化的微观本质;通过启发引导,有点及面,全面学习物质的微观构成;让学生自行归纳总结,系统理解本节内容;通过习题联系,检测学习情况,形成教学评价。
六、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