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数量的变化》 教案设计
一、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中学 2.学科:生物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了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做本节课的课前预习案,完成课前预习自测了解自学程度。
3)写出预习疑惑点并呈交。
4、教师课准备:
1)搜集与课堂有关的资料和视频
2)制作教学多媒体课件。
二、教学课题
生物学是一门应用科学,与资源、环境密切相关,日常教学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课堂教学的同时渗透可持续发展观,培养学生关注资源、环境利用过程中面临的种种问题,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探究细菌种群数量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2)掌握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通过联系生产、生活等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和动机,养成学生关心生态科学的发展、关心社会生活的意识,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3.教学重点、难点
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三、教材分析
《种群的数量变化》是人教版《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4章第2节的内容,是教材在安排种群的特征之后的内容,学生已有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做为铺垫,在整个模块中这节是能力要求很高的一节课:建构种群数量增长模型并运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化,这也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某种生物种群数量改变,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群落乃至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因此,本节内容不仅在本章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生物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种群数量的变化》的相关教学材料,了解教学的主要内容,借鉴课堂教学的一些优秀方法。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如:世界人口和中国人口的数量都符合"J"型增长曲线,而自然界中常见的则是种群的"S"型增长曲线,它在合理利用资源、拯救濒危物种、引入外来物种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利用百度搜索相关曲线辅助教学。并且利用百度搜索丰富的图片、摄人心魄的数据,让学生在看到生物数量锐减、环境恶化的现实的同时,势必联想到环保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学会从身边小事做起,关注资源的利用,关注环境的变化,关注人类的活动,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四、教学方法
1.课前自学预习,先了解基础知识,提供疑惑点为课堂探究做基础。
2.课堂探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小组内合作,基本掌握J型增长曲线和S型增长曲线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同时课堂教学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则把重难点问题按梯度设置层层引导启发学生的学习,让学生轻松完成学习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