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呈吴郎》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思想、成就及影响。
2、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感受杜甫忠君恋阙,仁物爱民的伟大人格。
3、体会此诗措辞委婉的语言特点。
4、背诵。
教学重点:
1、体会本诗措辞委婉的语言特点
2、 感受杜甫忠君恋阙,仁物爱民的伟大人格。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分析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关于杜甫
说出你知道的杜甫和他的诗作、诗风。
1、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在此期间遇高适、李白。 2、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3、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4、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杜甫的诗歌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生动地记载了他一生所走过的路程,在艺术方面也达到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因此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可是作为"诗史"的杜诗并不是客观的叙事,用诗体去写历史,而是在深刻反映现实的同时,还通过独特的风格表达出作者的心情。
二、 内容分析
1、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首诗
大历二年(767),即杜甫漂泊到四川夔府的第二年,他住在瀼西的一所草堂里。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即诗中吴郎),自己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路远的东屯去。不料这姓吴的一来就在草堂插上篱笆,禁止打枣。寡
妇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以前杜甫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所以此诗题作《又呈吴郎》。吴郎的年辈要比杜甫小,杜甫不说"又简吴郎",而有意地用了:"呈"这个似乎和对方身份不大相称的敬词,这是让吴郎易于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