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度人教版选修1-1 1.4电容器 教案(8)
2018-2019学年度人教版选修1-1 1.4电容器 教案(8)第1页

课题 1.4电容器

教学

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电容器的概念和作用

【能力目标】1掌握电容器的充电和放电规律

2懂得电容器的连接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态度 教

点 电容器的充电和放电规律 教学难点 电容器的连接 教

间 2课时(第5周) 教具准备 黑板、粉笔 教学组织与实施 教师活动   【新课导入】电容器是常用的电子元件,那么什么是电容器?电容器的作用是什么?

  

  【新课讲授】1电容器的定义

  

由两片接近并相互绝缘的导体制成的电极组成的储存电荷和电能的器件。电容器通常简称其为电容,用字母C表示。

2电容器的基本原理

电容器是由两个电极及其间的介电材料构成的。介电材料是一种电介质,当被置于两块带有等量异性电荷的平行极板间的电场中时,由于极化而在介质表面产生极化电荷,遂使束缚在极板上的电 荷相应增加,维持极板间的电位差不变。这就是电容器具有电容特征的原因。电容器中储存的电量Q等于电容量C与电极间的电位差U 的乘积。

  

   C=Q/U

  

  

  

  

  3平行板电容器

  

电容器的电容与正对面积s成正比,与介电常数成正比,与板间距离d成反比

  

  

  

4电容器的充电与放电

(一)电容器的充电

  

开关S合向接点1时,电容器开始充电,电容器两极板上的电荷逐渐增多,Uc开始逐渐增大,灯泡两端的压降逐渐减小。因此,充电电流减小,当Uc=E时,I=0充电结束。

  

(二)电容器的放电

开关S合向接点2时,电容器开始放电,电容器两极板上的电荷逐渐减少,Uc开始逐渐减小,灯泡两端的压降逐渐减小。因此,放电电流减小,当Uc=0时,I=0放电结束

  

5电容器的连接

一、电容器的串联

把几个电容器首尾相接连成一个无分支的电路,称为电容器的串联

  

  

  

  

  

  

  

  

  

  

  

  

  

  

  

  

  

设每个电容器的电容分别为C1、C2、C3,电压分别为U1、U2、U3,则

  

  

  

总电压U等于各个电容器上的电压之和,所以

  

可推出

  

  

即:串联电容器总电容的倒数等于各电容器电容的倒数之和

二、 电容器的并联

把几个电容器的一端连在一起,另一端也连在一起的连接方式,叫电容器的并联。

  

  

  

  

  

  

  

  

  

  

电容器并联时,加在每个电容器上的电压都相等。设

电容器的电容分别为C1、C2、C3,所带的电量分别为q1、q2、

q3,则

  

  

  

  

电容器组储存的总电量q等于各个电容器所带电量之和,即

  

设并联电容器的总电容(等效电容)为C,由q = CU

  

即并联电容器的总电容等于各个电容器的电容之和。

5电容器的检测

1、检测10pF以下的小电容

因10pF以下的固定电容器容量太小,用万用表进行测量,只能定性的检查其是否有漏电,内部短路或击穿现象。测量时,可选用万用表R×10k挡,用两表笔分别任意接电容的两个引脚,阻值应为无穷大。若测出阻值(指针向右摆动)为零,则说明电容漏电损坏或内部击穿。

2、检测10PF~0.01μF固定电容器是否有充电现象,进而判断其好坏。万用表选用R×1k挡。两只三极管的β值均为100以上,且穿透电流要小。可选用3DG6等型号硅三极管组成复合管。万用表的红和黑表笔分别与复合管的发射极e和集电极c相接。由于复合三极管的放大作用,把被测电容的充放电过程予以放大,使万用表指针摆幅度加大,从而便于观察。应注意的是:在测试操作时,特别是在测较小容量的电容时,要反复调换被测电容引脚接触A、B两点,才能明显地看到万用表指针的摆动。

3、对于0.01μF以上的固定电容,可用万用表的R×10k挡直接测试电容器有无充电过程以及有无内部短路或漏电,并可根据指针向右摆动的幅度大小估计出电容器的容量。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事电容器,电容的充电与放电规律,电容器的连接以及电容器的检测。

  

  【布置作业】课后习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