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是生物新课标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
[教材分析]
本章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生物和生物圈"、"生物体的结构层次"基础上,让学生了解生物圈中的植物类群,教材内容在编排上遵循从细胞到个体再到群体、从微观到宏观的顺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材根据植物不同类群的繁殖特点和分类地位,将本章内容分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两节,因此学习《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一节内容,不仅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生物的多样性,同时也为今后的"光合作用"、"生物多样性"、"生物的分类"、"生物进化"等教学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初中生物教学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本节课各个环节的知识结构相似,通过"生活环境──形态结构──与人类关系"这一主线将教学内容联成一体,教学内容与农村学生的生活环境紧密相联,
[学情分析]
对农村的学生而言,绿色植物是生活环境中常见的,即使是藻类、苔藓和蕨类这三类低等植物,他们也不陌生,但是对于它们三者之间在形态和结构上有什么不同,与人类的关系如何却了解不多;再者,七年级学生刚接触生物学不久,学习能力和学习方式都需进一步培养和改进。因此,如何充分挖掘和利用好农村乡土资源,让学生学之有物,进而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将是本节教学的一大重点。
[设计思想]
按照课标"呵护好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生物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导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生物知识,树立开放的课程资源观念"这一要求,针对本节教材内容和农村学生的特点,本课教学采取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从大自然中来,到大自然中去",体现乡土特色。通过"课前采集──教师引导──实地教学──学生自学"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们在"观、思、探、读、讲、练"的课堂结构中轻松掌握基础知识,充分感受生物科学的无穷乐趣,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
[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