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优质课《2.3耳和听觉》教案教学设计
新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优质课《2.3耳和听觉》教案教学设计第1页

1.3 耳和听觉(二)

  【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的音调与声源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与声源的振动幅度和远近有关。

  2.知道不同声源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3.了解噪声的产生、危害以及防治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乐音的三要素及其影响因素,噪声的产生、危害和防治。

  难点:音调、响度、音色的区别。

  【教学准备】

  1.教具:多媒体课件、鼓、碎纸屑、手摇式发声齿轮、钢尺、录音机。

  2.学具:音叉、乒乓球、细线、木梳、钢尺、旧报纸。

  【设计说明】

  本节教材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只是学生平时没有仔细观察和思考,并且缺少相应的声学理论知识,所以对于音调、响度、音色三个名词非常陌生。但是同学们在平时的生活实践中其实都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和表象,上课时很容易联系到本节的知识中来,学生的学习情趣和兴趣将会很浓厚。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真正懂得日常生活中有关声现象的理论知识;可以让学生理解乐音的三大要素及其区别;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噪声的产生、危害和防治。

  本节课的引入利用了多面体音频(也可以利用录音机播放,还可以让学生或者老师直接唱歌方式),用不同的形式巧妙的引入,既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引发学生的兴趣。

  本节课的重点是音调、响度、音色的决定因素,特别是音调、响度、音色的区分,是本节知识的难点,所以在音调教学中借助于男低音与女高音唱歌的方式巧妙的引入,并借助两个学生实验(钢尺划木梳、撕报纸)和一个演示实验(手摇齿轮发声),运用实验探究的方法研究音调与振动的快慢即频率的关系;而在响度的教学时也是借助了三个实验(击鼓振动发声的演示实验、音叉振动乒乓球放大振动的学生实验、听录音的实验),从不同事例分析响度与振幅有关,并结合两个学生的演唱(男低音大声唱和女高音轻声唱)来辨别音调和响度,对于音色的教学,主要是通过两个游戏,寓教于乐,寻找音色的影响因素。通过学生自己的听、看、想、辩、做等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声音的特征,并能在实例中分辨这些特征,突破难点。

  另外,本节涉及日常用语和科学用语表达上的冲突,也进行必要的说明。日常用语中声音的"高""低"有时指音调,有时指响度,例如,合唱时有人说"那么高的音我唱不上去"或"那么低的音我唱不出来",这里的"高""低"指的是音调;而"引吭高歌""低声细语"里的"高""低"指的却是声音的响度。因为科学用语要求清楚准确,含义惟一,不能产生歧义。所以在本节知识的学习中,强调科学用语表达的准确性,声音的"高""低"只用来描述音调,而用声音的"大""小"来描述响度。

对于噪声的危害和防治,主要利用学生平时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和表象,结合多媒体,进行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