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人教版必修五 边城 教案(1)
2017-2018学年人教版必修五 边城 教案(1)第1页

项目 内容 课题 边城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沈从文及作品特点。

2、理解作者优美、意蕴丰富的语言特色。

过程与方法

1、分析小说环境、心理和对话描写,培养学生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

2、通过分析小说人物形象,领会作者创作目的和小说主旨,品味沈从文的小说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小说所描写的湘西风土人情,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

2、体会人性之美,引导学生珍视人类最朴素的感情。 教学重、

难点 感悟小说的人情美。 教学

准备 学生收集相关资料,自学生字词。 教学

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通过对环境的解读感受小说风俗美。

  一、导入新课

  (一)播放一些湘西风情的图片,配以黄磊《等等,等等》歌曲,使学生对小说中刻画的独特而美丽的景色及人物的命运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给学生以充分的美感享受。

  导语:真正的艺术应当经得起两样东西的考验:一是纵向的生命力,那种产生时轰轰烈烈,经行中却经不起时间跨越和时代洗礼的东西,绝非真正的艺术;二是横向的美感效应,即无论是谁,无论你从哪一个角度去审视它,它都能像水晶一样熠熠生辉,使你能从中获取你所需要的东西,从而产生愉悦人心的美感效应。沈从文的《边城》正是这样一篇美文,自它问世以来,对它的评价便接踵而来,有人赞它为"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有人讥之为"有意回避尖锐的社会矛盾"。70多来,经过历史浪潮的千淘万洗,人们渐渐认识到《边城》一颗闪光的金沙。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部作品。

  (二)介绍沈从文及其作品风格,介绍《边城》的写作背景,给出"边城"的解题(从时间、文化上考虑)

  1、沈从文及其小说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省凤凰县人。沈从文被誉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它的小说以恬静冲淡的风格,小品散文的笔调,诗词曲令的意境,描绘出湘西边城的美丽风光,反映了"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刻画出众多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代表作《边城》,充分体现了他的小说艺术的主要特点。因其对这一艺术世界的独特发现与审美创造,确定了沈从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引人注目的地位。

  沈从文也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多产的作家之一,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篇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他的创作题材非常广泛,反映的社会生活相的广阔,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是三教九流,无所不包。他的小说以独特的视角展示了湘西底层人民古朴和谐、乐天安命的生活状态和自在无味的人生形式。"野蛮与优美"交织在一起,作者对这种人生的感情是复杂的,笔端既洋溢着热情,又不时传出一种淡淡的凄凉与惆怅。由对社会政治的疏离,对都市人生的厌倦和对现实人生的困惑,沈从文创造出了一种理想的人生形式,构造着"牧歌式"的边城世界,也寄托了作者的人生理想。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与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凉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2、《边城》情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二、感体感知

  课文节选自《边城》第三至第六节,在预习的基础上看节选内容围绕哪个传统节日展开,每节主要写了哪些事?

  明确:端午节。

  第三节叙述了边城人们紧锣密鼓筹备龙舟竞渡的热闹场面。

  第四节讲述了翠翠在河边看龙舟,巧遇二老傩送的情形。英俊勇敢又关心体贴人的傩送占据了翠翠的心。她和傩送相识时说的"大鱼咬你"的玩笑话深深地印在她的心里,从此象征着爱情的"鱼"的意象维系着傩送与翠翠的关系。

  第五节讲述翠翠和外祖父看竞渡时巧遇大老天保的情景。祖父拿天保试探翠翠,但翠翠心念所系,全在傩送身上,以至魂不守舍。祖父猜到了翠翠的心愿,看到了翠翠对爱情的执着。这种感情上的执着,以及拒绝其他选择和外来诱惑,让爷爷担心会导致不幸。

  第六节重点写迎婚送亲的花轿来到渡口渡河,撩拨着翠翠内心深处的情思,引发了她对爱情的美好憧憬。

  三、合作探究

  读过本文的读者都将发现本文有着一种无与伦比的"淡淡的美",这种美渗透了整个文章的字里行间,那么就让我们从环境和生活来感知它的美。

  1、沈从文的小说独具地方特色,他的题材、人物、自然景色、风土人情、语言,无不涂上"湘西"的标记。题材是从湘西社会生活中摄取的;人物是湘西农村的"愚夫俗子",一批土生土长的"乡下人";景色更是湘西山山水水迷人的美景。沈从文更是描绘风土人情的高手,他画出的一幅幅风俗长卷,婚嫁、习俗、服饰、神话、传说、信仰、礼节......无所不有,无所不奇,使他成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读罢此文,你认为作者为我们展示了湘西哪些特色?

  请同学们细读第1,2段,说说边城的与众不同之处。

  圈画描写边城环境、风物的句子以及描写人物的句子,讨论概括边城有哪些特点?

  (1)开篇写道"水陆商务既不至于受战争停顿,也不至于为土匪影响,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生活环境的太平。

  (2)"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发生别的死亡大变,为一钟不幸所绊倒,觉得十分伤心外,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还不曾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环境的僻远使得边城人民不关心或者说不用关心他们生活以外的事情,体现边城之"边"。

  第一段的环境描写告诉我们当地军队"安辑保守",不仅保护民众的安全,军队与军队之间也不起纷争。因而生活在边城茶峒的百姓们可以安居乐业,"水陆商务"也就理所当然的兴盛发达。然而沈从文所处的时代,国家民族衰落危亡,人民挣扎于水深火热中,正如其所写的"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的挣扎中",但是他又特地告诉我们而当地百姓的不幸不过就是损失了些家财至多遭遇死亡大变,于是"边城'就显得特别起来,它似乎是隔离于水深火热中的中国大地,变成了一个世外桃源。人们周围的环境决定了人们对客观生活的认识和对现实采取的态度。

  (3)端午,中秋和过年"三个节日过去三五十年前,如何兴奋了这地方人,直到现在,还好无什么变化,仍旧是那地方居民最有意义的几个日子"--这里说明了生活环境的相对隔离,受外界影响小,习俗保留相对完好。

  端午赛龙船的习俗古已有之。这是端午节最有代表性的一项全民游乐活动。这一项体育竞技活动盛行于整个江南的几个省份。为什么要龙舟竞渡,明间通常的说法是为了拯救投江自尽的屈原。龙舟沿江撒粽子,为的是让水中鱼鳖不食屈原的尸体;同时人们敲打锣鼓,喊着号子,是为屈原招魂。在当时动荡不安兵灾连年的中国,可能唯有这一处地方还保有古老的习俗,并能全民参与了。边城的安定与繁盛可见一斑。通过热火朝天的赛龙舟描写,而体现出边城茶峒虽古老却充满生机活力的特点。

  总结:边城的特点--偏僻、闭塞、幽静、静谧、纯朴、古朴、纯净、和谐、山清水秀、风景宜人、民风纯朴、没有被现代工业污染。一言以蔽之,世外桃源。

  2、边城明净的风光,教化着朴实的人们。在小说中,每个人都热情诚实,人人均有君子遗风。"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美好的道德情操在这里发扬光大,你认为故事中的哪些情节能表现边城人淳朴的民风和美好的道德情操?

  点拨:(1)每到端午节,家家锁门闭户到河边,上吊脚楼观看年轻小伙龙舟竞赛,参加在河中捉鸭子的活动。

  (2)中秋夜晚赏月,青年男女用对歌的方式在月夜倾吐爱慕之情。

  (3)正月十五,舞龙,耍狮子,放烟火,使得小小的山城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中。

  (4)如龙头老大顺顺,"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二老傩送热心助人,即使被翠翠误会,也托他人送翠翠回家;祖父身上更体现了传统美德,坚持不收过渡商人多给的钱,而商人也是一样的朴实,非坚持给钱不可,最后祖父只收一个铜子,却搭了一把烟叶给商人。(学生自由发言)

  总之,这是沈从文笔下湘西的风景和风俗美。这些山花流水般的风俗美,散发着泥土的清香,显示了湘西山城特有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令人神往,引起无限遐想。

  三、小结

  小说叙述了一个美丽感人的爱情故事,小说里只有平凡的人,平凡的梦和平凡的坎坷,几十年来深受读者的喜爱,其魅力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他是一幅充满浓郁乡土风情的风俗画卷;第二,他是一首人性美、人情美的赞歌;第三,它是一曲富有神韵的"爱"与"善"的挽歌。下节课我们将来重点感受小说的人情之美。

  四、作业

  1、阅读《边城》全文,理解小说表现的情感。

  2、体会小说中翠翠的形象。

第二课时

  一、分析鉴赏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中生活的人们也是与这环境相匹配的。边城的人民是一群"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人,他们身上都充满着人情味和闪耀着人性美的光辉。

  请从人物的语言、神态、心理等角度加以阐述,赏析翠翠、傩送和爷爷的形象,感受人性美。

  1、请学生谈看过电影或了解整个小说更改后对翠翠的初步印象,完成对翠翠形象的整体感知。

  如美丽、善良、至纯至真......

  (投影,女声朗读)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

  2、重点赏读第四节,抓住翠翠的语言与心理活动,体会她对祖父的感情。

  (1)"翠翠一面注意划船,一面心想:'过不久爷爷总会找来的。'但过了许久,祖父还不来,翠翠便稍稍有点着慌了。"

  表明翠翠对爷爷的信任和依恋,仿佛一离开爷爷便不知何去何从。写出一个娇羞可爱的小女孩形象。

  (2)当爷爷问翠翠敢不敢一个人看龙船时,翠翠说:"怎么不敢?可是一个人玩有什么意思?"

  潜台词就是要爷爷陪着一起去,但同时表明要爷爷去不是因为自己胆小,体现了她聪明可爱,同时也隐隐写出了翠翠内心深处的孤寂。

  (3)翠翠找不到祖父,当"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银色薄雾。翠翠看到这个景致,忽然起了一个怕人的想头,她想:'假若爷爷死了?'"

  这个念头让读者一惊,这是翠翠的心事和惧怕,饭趁着他对爷爷深厚的情感,同时又一次表明她内心的孤苦无依,爷爷是她生活的依靠,更是她心灵的依托。

  (4)当天色已晚爷爷还没出现,"翠翠还是不离开码头,总相信祖父回来找她,同她一起回家。"

  翠翠的乖巧跃然纸上。

  (5)翠翠被人送回家,"老船夫即刻把船拉过来,一面拉船,一面哑声儿喊问:'翠翠,翠翠,是不是你?'翠翠不理会祖父,口中却轻轻地说:'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

  这一段凸显出乖巧的翠翠调皮、活泼的一面。她不是真的生祖父的气,只是表现出一种小女孩特有的娇气和顽皮,让人忍俊不禁。另外,翠翠第一次在吊脚楼下见到傩送二老,二老邀请她去家中做客,翠翠误会了,骂他一句。二老说"回头水里的大鱼来咬了你"。翠翠说"鱼咬了我,也不关你的事'。联系此细节,翠翠对爷爷说自己被鲤鱼吃去了,实际上是对邂逅二老情景的一个不自觉的温柔回忆。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出翠翠对二老的喜欢,虽然这种喜欢是淡淡的。"大鱼来咬了你'这句话对翠翠而言已经成为了一种温柔的回忆,而其,这句话颇带俏皮味,也成了翠翠和二老以后相爱的一个隐喻。

  2、课文节选部分是这个爱情故事的开端,试讨论课文中是怎么体现翠翠情窦初开的朦胧情愫的。(学生分组合作探究,找出文中有关语句,并加以评判)

  点拨:主要从课文中的语言等细节体会翠翠微妙的心情。

  明确:翠翠初见二老傩送,是在两年前的五月端午看龙船时,相逢不识,只当是一般轻薄男子,没给人好脸色看。但过后得知,此人就是众人口中神一样的傩送,翠翠心里"又吃惊又害羞","但是另外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

  英俊勇敢又关心体贴人的傩送占据了翠翠的心。就是这一次不期然的相遇在她心中埋下了情愫,从此平添了难以言说的心事。后文多次提到这方面的内容,比如:

  "两年日子过去了","但这印象不知道为什么原因,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而美"。这时,朦胧的爱情让她感到甜蜜。

  "翠翠为了不能忘记那件事,上年一个端午节又同祖父到城边河街去看了半天船"。此时,难忘傩送,渴望再次看到他。

  翠翠在听祖父和喽啰的谈话时,也一直在想着听到有关二老的消息。这会儿,爱恋傩送,在内心深处盼望着听到与之有关的内容。

  "爷爷,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呢?"这时,翠翠的心正在飞向青浪滩。一句无意的问话,袒露了一个少女的情怀,一位娇羞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

  当爷爷提起去你端午的事情时,"翠翠还正想起两年前的端午的一切事情"。两年过去了,翠翠不能忘记那件事,时常温习着,默默地想着二老。

  "远处有吹唢呐的声音,她知道那是什么事情",并且还把船拉过岸去,爬到屋后塔下去眺望。此时,翠翠知道这是有人娶亲,或许她想到了自己和傩送,或许这只是表明了她内心里刚刚开始萌动起一种对爱情的渴望,一种对于未来的模糊的向往。

  这些语句说明翠翠默默的喜欢上了傩送,却因少女的害羞矜持把感情暗藏在心底。这种朦朦胧胧的爱情一直萦绕在她心头,给这个纯净的女孩增添了一份文静,一份羞涩与一份痴迷的陶醉。

  此时定格于翠翠心中的爱情是具体的,有时飘忽不定的,让她把捉不定,少女的羞涩,不可知的未来又让她不敢敞开心扉。于是,这个灵秀、乖觉、明慧、清纯的少女既表现出了不加修饰的生命本色,又在其人生道路迈出的第一步中混入了一丝淡淡的愁绪,预示着结局的悲剧。这是沈从文的一种生命意识的体现。

  拓展:试把翠翠的心里与《诗经·郑风·子矜》的主人公心理相比较。

  《诗经 郑风 子矜》

   青青子矜,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明确:《诗经·郑风·子矜》表明一位女子对情人的爱怨和期盼的心情。"悠悠我心"表明绵长的忧思,表明女子内心对情人想念不已。翠翠与之相比,显得含蓄、羞涩。翠翠内心萌动的感情始终没有外露,连她最深爱的爷爷也没有启齿。翠翠仿佛活在梦幻中一样,她的内心世界是微妙,是别人,包括爷爷都无法体会的。这也是造成日后悲剧的一个原因。

 3、其他人物分析

 傩送:他是一个英俊、淳朴、幽默的汉子。傩送因为健壮俊美,诨名"岳云"他看到翠翠一个人天黑了还站在河边时,便好意邀请她进屋去等;翠翠误会骂了他,他不予计较,还让人送她回家,足见其淳朴善良的品质。他吓唬翠翠说"大鱼来咬了你,可不要叫喊救命!"风趣幽默的形象跃然纸上。

 祖父:(1)对翠翠亲情无限,疼爱有加,为孙女的婚事操心担忧。

 (2)善良、淳朴、工作尽职。

 (3)重义轻利。

 总之,《边城》的生活是真实的,同时又是理想化的,这是一种理想化的现实。"纯粹的美"和"清洁的的灵魂"是这篇小说人物特征。

 二、思维拓展

 作者写作《边城》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材料一)沈从文是湖南凤凰县苗族人,生于湘西长于湘西,21岁时抱着对新的人生和新的世界的热烈追求与向往来到北京,然而迎接他的趋势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和官僚们共同统治下的黑暗天地,他每日每时目睹的是一群自私、懦弱、虚伪、卑鄙却又冠冕堂皇、假冒斯文的灵魂。"五四"运动创造的精神使他越来越坚信:目前这个黑暗社会旧有的一起实在不能也不应继续存在下去。我们这个老大的国家要脱离目前的苦难,唯有重造有形的社会和无形的观念。因此,重造国家、重造民族品德成了沈从文最热切、最坚决的追求。为此,他一面以愤怒、战栗的感情,选择了男女关系为解剖的切入点,对都市上流社会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众生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绘,另一方面又把探询的目光转而投向他早年生活过的那个"充满原始神秘的恐怖,交织着野蛮与优美、浪漫与严肃"的湘西社会,凭着他对故乡下层人民怀有的那份"无可言说的温爱"之情,用热情、迷醉的歌喉对那里的风物唱出了一曲又一曲心里的恋歌,而《边城》正是其中最优美动听的一支。

 (材料二)沈先生在《长河题记》中说:"一九三四年的冬天,我因事从北平回湘西,由沅水坐船上行,转到家乡凤凰县。去乡已经十八年,一入辰河流域,什么都不同了。表面上看来,事事物物自然都有了极大进步,试仔细注意注意,便见出在变化中堕落趋势。最明显的事,即农村社会所保有那点正直素朴人情美,几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唯实唯利庸俗人生观。"

 (材料三)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的理想的建筑。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明确:沈从文创作《边城》的用意在于要跟两种现实进行对照:一是用边城人的淳朴、善良、正直、热情跟都市上流社会的虚伪、懦弱、自私、势力、男盗女娼对照;二是把湘西的"过去"和"现在"对照,把过去的"人情美"与今天的"惟利是图的人生观"对照。表达他对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

 三、作业

  体会小说语言美,写一篇鉴赏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