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学案导学
一、课文悟读
《孟子》全书立论的根本点是"性善论",核心是"仁政"思想。《寡人之于国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是《孟子》体现"仁政"思想最重要的篇章。孟子针对诸侯纷争、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从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出发,高瞻远瞩,独倡王道,论述了行"仁政"和"王天下"的关系,使之成为《孟子》全书的总纲。北宋哲学家程颐曾评论说:"孟子之论王道,不过如此,可谓实矣。"
孟子的民本、"仁政"思想是对我国上古社会的民本传统和孔子的仁爱学说的继承和发展。《尚书·五子之歌》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泰誓》讲:"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春秋·谷梁传·桓公十四年》中说:"民者,君之本也。"可见中国上古社会很重视人民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仁"的观念在孔子之前就广泛存在,具有朴素的人文主义因素,孔子把它整理成了一种学说,来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孟子》认为:"仁也者,人也。""仁,人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孟子把"仁"推广到人性论和政治学领域中,创造了"人性本善"和"仁政"的理论。《寡人之于国也》通篇未着一个"仁"字,却淋漓尽致地折射出"仁政"和民本思想的光辉。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一段与前文"王道之始"呼应,深刻阐述了"王道之成"的道理,为梁惠王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美好的社会前景。在孟子看来,理想的治国策略必须具有几个不可或缺的要素:第一,要有众多的人口,要积极努力"使民加多",否则治国必需的物质财富和守卫力量便无从获得;第二,要恢复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减免赋税,实行井田制,使百姓有固定的"恒产",恤民保民,休养民力,使人民富裕起来,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否则国家便无从获得可以不断发展的生产力以保证富强,因为民穷财尽是不能治理国家、保住政权的;第三,当权者要"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以"仁德"行"仁政",以仁义治天下,以德去引导,以礼去规范,选贤任能,宽省刑罚,博施广济,缓和社会矛盾,节制统治阶级的穷奢极欲,推恩于民,施惠于民,与民同乐,使天下归心,否则便无从获得强国富国的坚定保障和政策后盾;第四,发展文化,普及教育,使百姓"仓廪实"后懂礼义、明人伦、知廉耻,形成尊老爱幼